唐朝时期,和珅被嘉庆处死前,曾给子女留下两道命令,保全了后代200年,这到底的是

历史新潮观察 2025-05-26 10:58:09

唐朝时期,和珅被嘉庆处死前,曾给子女留下两道命令,保全了后代200年,这到底的是怎么回事? 乾隆爷身边有个大贪官叫和珅,这人在京城里富得流油,家里金银财宝堆成山。 可知道吗?和珅年轻时候也是个苦出身,老爹死得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靠着亲戚接济才活下来。 这小子脑子灵光,知道要出人头地就得读书做官,整天抱着书本啃,满汉蒙藏的语言文字都学得溜熟。 和珅能混出头,还得感谢他老丈人英廉。那时候和珅在咸安宫念书,英廉看这小伙子有出息,就把自家孙女嫁给他。 有了这门亲事,和珅这才有机会进宫当侍卫,慢慢在乾隆跟前露脸。 有次乾隆看奏折突然冒了句"虎兕出于柙",边上侍卫都傻眼,只有和珅接得上话,把皇帝的话解释得明明白白。 打这以后,和珅就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升,八年工夫就从七品侍卫干到一品大员。 和珅当官确实有两把刷子,帮乾隆处理边疆事务、管钱粮税收都挺在行。乾隆六下江南的花销,大部分都是和珅想办法弄来的钱。 可这人呐,有了权就开始飘。他私下搞了个"议罪银"的规矩,犯了事的官员只要交钱就能免罪。 这钱七拐八拐都进了和珅腰包,光抄家时候就查出八亿多两白银,抵得上朝廷十五年的收入。 和珅贪得这么狠,乾隆能不知道?老爷子心里跟明镜似的,可架不住和珅会来事儿。 乾隆晚年爱摆排场,和珅就变着法儿给皇帝找乐子,江南盖行宫、办宴会样样安排妥帖。 等嘉庆登基,乾隆当了太上皇,和珅更成了传声筒,连嘉庆都得看他脸色。 有回嘉庆想调自己的老师朱珪回京,和珅转头就把这事搅黄了,气得嘉庆牙痒痒。 乾隆一咽气,嘉庆立马动手。正月里天寒地冻,禁军把和府围得铁桶似的。 查抄家产那阵仗,光是搬银子就搬了三天三夜。和珅关在大牢里倒不慌,他知道自己活不成,可最愁的是怎么保住家里人。 这贪官脑子确实好使,临上吊前给儿女留了两句话:"烧家谱、别盖祠堂"。 可能要问,烧个家谱有啥用?这里头门道可深了。 古代查办贪官讲究斩草除根,有了族谱就能按图索骥抓人。和珅让子孙把家谱烧个精光,朝廷想查都查不着人。 再说祠堂,那玩意儿就是活靶子,谁家盖了祠堂等于告诉官府"我们老和家还有人在这"。 和珅这招真管用,他那些后人改姓的改姓,搬家的搬家,有的躲到黑龙江拉林镇当农民,有的跑到南方做小买卖。 和家人也真听话,两百多年愣是没人敢提祖上出过这么个大人物。 他们在东北种地,在江南开铺子,跟老百姓混得亲亲热热。 有学问的子孙改行教书,会做生意的就开当铺,反正打死不沾官场。 看现在有些姓和的、姓钮钴禄的,指不定就是和珅的后代。 和珅这事儿给后人提了个醒:当官别太贪,有钱别太狂。 看那些个豪门大族,显赫时候前呼后拥,倒台时候连条活路都难找。 倒是和家这些子孙,老老实实当平头百姓,反而躲过改朝换代的灾祸。 现在有些史学家说,和珅虽然贪,但保家族的脑子确实灵光,这两道密令比留金山银山都管用。 但乾隆爷为啥宠和珅这么多年,还不是图他办事利索。 老爷子要面子,和珅就变着法儿给他修园子办寿宴;国库缺钱,和珅能从盐商牙缝里抠出银子。 可这君臣情分终究抵不过江山社稷,乾隆闭眼前没替和珅说情,由着嘉庆把事儿办了。 倒是和珅自己看得开,知道新皇帝容不下他,早早给子孙铺好了退路。 现在去北京恭王府转转,那地方原来就是和珅的宅子。看那楠木柱子、琉璃瓦顶,当年得多气派。 可再大的宅子也保不住命,倒是和珅那两句保命的话,让老和家香火传了两百多年。 所以说啊,做人留后路比啥都强,是不是这个理儿? 信息来源: 清朝《清史稿》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珅府邸考据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代权臣家族生存策略研》

0 阅读:36
历史新潮观察

历史新潮观察

探索历史新趋势,发现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