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歌手张明敏得知我国举办亚运会的经费,还差了6亿的缺口时。毅然决然的卖掉了自己的车房,并且还做了一件至今都无人超越的壮举,将所有资金都捐献给了国家。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香港青年用醇厚的嗓音唱响《我的中国心》。 电视机前的老百姓跟着旋律轻轻哼唱,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 歌手张明敏的名字从此与这首经典爱国歌曲紧密相连,但鲜有人知这位香港歌者背后经历的波折人生。 张明敏在香港土生土长,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那时候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学校里教的都是英文,可张家父母坚持在家教孩子说普通话。 小张明敏最爱听母亲讲内地故事,长城、黄河这些词汇在他心里扎了根。 中学毕业后迫于生计,他进电子厂当学徒,每天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时总爱哼歌。 有次厂里联欢会,他鼓起勇气登台唱了首《东方红》,没想到掌声雷动,工友们都夸他比电台里唱的还好。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82年。 张明敏参加业余歌唱比赛时被星探相中,签约成为职业歌手。 可接连出过几张唱片都没啥水花,正当他打算回厂上班时,著名作曲家黄霑递来首新歌。 这首歌原本是写给台湾歌手,可人家嫌"中国心"太敏感不敢唱。 张明敏接过谱子试唱,当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时,眼眶突然发热。 这不正是他从小埋在心底的感触吗? 春晚导演黄一鹤在北京偶然听到这首歌,激动地拍大腿:"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港台歌手!" 那会儿改革开放才起步,春晚舞台还没出现过香港艺人。 张明敏接到邀请时又惊又喜,母亲连夜给他赶制了件米色中山装。 除夕夜他站在亿万观众面前,歌声里带着香港游子特有的乡愁,唱得现场观众直抹眼泪。 谁也没想到,这次风光亮相竟成了他在香港的"催命符"。 当时香港社会对内地存有偏见,张明敏回港后遭到同行排挤。 唱片公司顶不住压力跟他解约,演出邀约全被取消。 最艰难时他不得不去钟表厂当质检员,每天戴着白手套检查零件,收入勉强够交房租。 有工友认出他,半开玩笑说:"大歌星怎么沦落到来拧螺丝?" 他笑笑没接话,心里却始终记着母亲的话:做人要对得起良心。 转机出现在1988年。 北京要办亚运会却差6亿资金,这在当年相当于全国老百姓每人要捐5块钱。 张明敏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这消息,整宿睡不着觉。 第二天他跟妻子商量:"我想把房子卖了办巡演。" 妻子正在给孩子喂奶,头也没抬说:"别抵押了,直接卖吧,省得银行利息。" 这对小夫妻把九龙塘60平米的公寓贱卖,带着70多人的团队踏上巡演之路。 那两年他跑遍全国138个城市,最忙时一天要赶三场演出。 场地条件千奇百怪:体育馆、露天广场、工厂礼堂,有次在西北农村,音响设备是用拖拉机运来的。 票价定3毛钱还是有人嫌贵,他就站在卡车上清唱。 有回在武汉演出突降暴雨,观众们撑着伞不肯走,他浑身湿透唱完全场,第二天发着高烧又赶往郑州。 靠着这些零零碎碎的收入,他硬是凑出60万捐款。 这笔钱对6亿缺口来说杯水车薪,却像火种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热情。 北京亚运会最终收到2.7亿捐款,其中很多汇款单附言栏都写着"学习张明敏"。 亚组委给他发来感谢信,他裱起来挂在租来的房子里,跟妻子说:"值了,比住大房子舒坦。" 香港回归那年,张明敏作为文艺界代表参加交接仪式。 当国旗升起时,这个年近四十的汉子哭得像个孩子。 后来他转型经商,把公司取名"心系中华",专门代理国产电子产品。 有员工问他为啥不做更赚钱的行业,他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中国地图说:"钱可以慢慢赚,有些事错过就来不及做了。" 新冠疫情爆发时,已经67岁的张明敏戴着老花镜录抗疫歌曲。 有年轻歌手劝他:"现在流量为王,您这老派爱国歌曲没人听了。" 他认真调试着录音设备回答:"84年他们说香港歌手唱普通话歌没人听,结果呢?" 果然,歌曲上线当天点击破百万,很多网友留言说"听哭了"。 这些年他常带香港学生到内地交流,有次在延安参观革命旧址,有个染黄头发的00后突然说:"张叔,我以前觉得爱国好老土,现在好像有点懂了。" 他拍拍小伙子的肩膀,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工厂哼歌的日子。 夕阳把宝塔山的影子拉得老长,黄河水在远处静静流淌,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人民政协报——第一位登上大陆春晚的香港歌手,因为这首歌一夜成名!)
1984年,歌手张明敏得知我国举办亚运会的经费,还差了6亿的缺口时。毅然决然的卖
科技历史回忆录
2025-05-26 12:30:5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