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曾经的清华教授吴晗被绑在树上,批斗者一根一根拔光他的头发,接着,他们用皮鞭抽打在吴晗身上,血水混着汗水不断流下,自始至终都没人为他求情,而吴晗也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折磨中,最终撒手人寰,连骨灰都找不到去了哪。 吴晗,曾经是清华园里意气风发的历史学教授,是北京市分管文教的副市长,是明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的学者。 此刻,他却被几个穿着绿军装、臂戴红袖章的年轻人围着。 紧接着,蘸了盐水的皮鞭带着呼啸的风声,狠狠抽打在他单薄的后背上! 然而,却无一人上前,更没有前来劝阻。 这究竟是为什么?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清贫秀才之家。 少年时的他特别聪颖,尤其喜欢史书,对大明王朝的兴衰治乱有着近乎痴迷的探究。 1928年,他考入中国公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胡适、蒋廷黻等大家,专攻明史。 他的《朱元璋传》等著作品一问世,便震动学界,被誉为史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未及而立,他已成为清华园里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深受学生敬仰。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中华,清华南迁,与北大、南开合组西南联大。 吴晗随校辗转至昆明,在炮火硝烟中坚持授业解惑,以史论政,针砭时弊,展现出知识分子“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 也是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邂逅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袁震。 1934年,在武汉,吴晗探望病中的好友蒋恩钿时,遇见了同在医院养病的袁震。 这位毕业于武昌女师、思想进步却身染肺疾的才女,以其学识与坚韧深深吸引了吴晗。 不顾母亲强烈反对,吴晗毅然与袁震相恋。 抗战爆发后,袁震病情加重,又患上骨结核,缠绵病榻。 吴晗不离不弃,在昆明结为连理。 婚后生活清贫拮据,袁震需长期服药,吴晗除教书外,甚至偷偷卖血以维持家用。 生活的重担未能压垮他,反而淬炼出他坚韧的品格和对信念的执着。 当1949年新政权建立,吴晗以其学术声望和进步立场被委以重任,出任北京市副市长时,他内心是充满建设热忱的。 他主管文教,主持了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参与标点《资治通鉴》,致力于古都的文化保护与建设。 195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撰写了大量配合时政的文章,历史剧《海瑞罢官》更是风靡一时。 他试图在学术与政治间寻找平衡点,用历史智慧服务于新的时代。 然而,历史的吊诡在于,他满腔热忱拥抱的时代,最终却向他露出了狰狞的獠牙。 1965年,江青、姚文元等人借《海瑞罢官》发难,捕风捉影地将剧中“清官罢官”的情节,影射为现实中为彭德怀“翻案”。 一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檄文,瞬间掀起滔天巨浪。 吴晗,这位《海瑞罢官》的作者,首当其冲,从受人尊敬的副市长、学者,一夜之间沦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昔日讲台成了批斗台,他被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从副市长的高位,直坠深渊。 当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席卷全国时,吴晗已深陷漩涡中心。 他被抄家,被关押,被无休止地批斗、游街。 肉体的折磨与精神的摧残接踵而至,看守所阴暗潮湿的囚室成了他的归宿,拳打脚踢成了家常便饭。 而最令他心碎的,妻子袁震,那位与他相濡以沫、共度患难的才女,本就体弱多病,在长期的监视、恐吓和反复审讯中,身心遭受重创,于1969年3月,含恨离世。 他们收养的女儿吴小彦,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家破人亡,吴晗生命中最后的温暖与支撑,被彻底剥夺。 1969年那个秋天,当皮鞭最后一次撕裂他的肌肤,当屈辱和病痛耗尽他最后一丝气力,吴晗的生命之火,终于在无尽的黑暗中悄然熄灭。 那一天,是1969年10月11日。 没有亲人送别,没有追悼仪式。 他的遗体被草草处理,骨灰不知所踪。 一代史学大家,北京市副市长,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仿佛从未存在过。 十年后,在各方努力和亲友的奔走下,吴晗与袁震的冤案终获平反。 八宝山革命公墓,一方朴素的墓碑前,举行了一场迟来的仪式。 人们将分别保存多年的吴晗与袁震的骨灰,郑重地合葬在一起。 这对在战火中相知相守、在病痛中不离不弃、在政治风暴中惨遭蹂躏的患难夫妻,在历经生死离别、家国剧变之后,终于得以在九泉之下相依相伴。 吴晗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悲怆缩影。 但吴晗这个名字,连同他所承载的荣光与苦难,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里。 尊重知识,敬畏历史,守护人性,方能让文明的薪火,穿透黑暗,生生不息。 主要信源:(疼痛与忧思——中青在线)
1969年,曾经的清华教授吴晗被绑在树上,批斗者一根一根拔光他的头发,接着,他们
炎左吖吖
2025-07-14 09:28: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