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贵州19岁保姆,无奈带着被雇主遗弃的6岁双胞胎投奔娘家,父亲嫌丢人,将她赶出家门,当国家得知情况后,直接奖励17万元。 1999年,贵州惠水县。 19岁的李泽英,背着两个帆布包,牵着两个6岁的小女孩,站在了一户农家前。 身后,两个穿着旧衣裳的双胞胎女孩卓欢和卓欣,害怕的抓着她的衣角。 李泽英鼓起勇气推开了家门,然而,迎接她的却是震怒。 母亲最终在丈夫的目光下,拿出半袋米和皱巴巴的一百块钱,塞进女儿手里,然后关上了门。 那么,这两个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1992年,16岁的李泽英因家贫辍学,从惠水山村来到省城谋生。 几经周折,她在一户卓姓医生家找到了保姆的工作,照顾一对刚满月的双胞胎女婴卓欢和卓欣。 卓家夫妇工作繁忙,李泽英便成了两个襁褓婴儿最亲近的依靠。 她学着冲奶粉、换尿布、哼唱摇篮曲,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两个小小的生命上。 看着她们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懵懂无知到会甜甜地叫她“阿姨”,李泽英虽非生母,却早已将这对双胞胎视如己出。 然而,卓家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先是男主人下岗失业,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夫妻间争吵日益激烈。 最终,婚姻破裂。 房租拖欠,工资停发,生活的重压让这个曾经体面的家庭摇摇欲坠。 李泽英的工资也被拖欠了数月,但她看着两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不忍离去。 她默默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补贴家用,尽力维持着孩子们基本的生活。 她天真地以为,卓女士总会振作起来。 直到1999年6月,双胞胎六岁生日那天。 李泽英特意省下钱,在街角老店买了一个小小的奶油蛋糕,想给孩子们一个惊喜。 可当她兴冲冲地回到家,却发现人去楼空。 卓女士消失了,东带着房产管理处的人来收房,卓女士欠租多月,早已不知所踪,房子要收回。 李泽英抱着两个孩子,站在出租屋里,如坠冰窟。 她这才彻底明白,两个孩子,被她们的亲生母亲,遗弃了。 当李泽英带着卓欢和卓欣回到山后村,以为父母会是她最后的依靠时,现实却给了她更沉重的一击。 父亲的暴怒驱逐,乡亲的冷眼非议,彻底斩断了她回头的路。 她攥着母亲偷偷塞给她的半袋米和一百块钱,牵着两个孩子离开了这个村庄。 天地之大,竟无一处是归途。 最终,她带着孩子们回到了贵阳,租下了一间最便宜的、只有十平米的小屋。 房间阴暗潮湿,只有一张破旧的木板床。李泽英毫不犹豫地将床让给了两个孩子,自己则用捡来的硬纸板和旧棉絮,在冰冷的水泥地上铺了个地铺。 从此,这张地铺,成了她此后无数个夜晚的栖身之所。 生活的艰难,让她必须同时打几份工,清晨在早点摊帮工,白天去餐馆洗盘子,晚上还要接些缝补浆洗的零活。 她对自己苛刻到极致,常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午饭常常是一个冷馒头就着咸菜,甚至有时一天只吃一顿。 但对两个孩子,她却倾尽所有。 最让她揪心的是孩子的教育。 看着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李泽英知道,读书是她们改变命运唯一的出路。 她鼓起勇气,牵着两个孩子,几乎跑遍了辖区内的所有小学。 她笨拙地向校长们讲述自己的遭遇和孩子的身世,恳求学校能接收她们。 一次次被婉拒,一次次碰壁,但她没有放弃。 最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第三小学的校长破例接收了她们,并帮助申请了助学补助。 当李泽英拿到那张薄薄的入学通知书时,这个坚强的姑娘,在无人的角落,捂着脸无声地哭了很久。 往后的岁月,是日复一日的艰辛与微小的希望交织。 李泽英天不亮起床,给孩子们做好早饭,送她们上学,然后赶去打工。 中午抽空跑回家给放学的孩子做午饭,下午继续工作。 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坐在小凳子上,一边缝补衣物或做手工,一边看着孩子们趴在床边写作业。 街坊邻居们,从最初的观望和些许议论,渐渐被李泽英的坚韧和两个孩子的乖巧所打动。 菜市场的摊主会悄悄多给一把青菜,房东太太默许了她捡拾废品,甚至在她生病时悄悄塞来一点钱。 微小的善意,温暖着这个特殊的“三口之家”。 卓欢和卓欣,也如同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在李泽英用生命浇灌的贫瘠土壤里,茁壮成长。 2010年,李泽英穿着借来的、略显宽大的西装,局促地站在“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的领奖台上。 主持人用激昂的语调讲述着她跨越十年的故事。 一个19岁的保姆,如何以一己之力,抚养两个被遗弃的非亲骨肉,用青春和血汗兑现了无声的承诺。 当宣布授予她17万元奖金时,李泽英的脸上没有狂喜,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 她对着话筒,声音不大却清晰:“这笔钱,我已经存好了,是给卓欢和卓欣上大学的。” 台下16岁的卓欢和卓欣早已泪流满面。 她们知道,这沉甸甸的奖金,是“李妈妈”用无数个睡地铺的夜晚、无数次省下口粮的饥饿、无数滴无声的汗水换来的。 主要信源:(央视网——保姆妈妈(2003年1月9日))
欺人太甚!柴桑大姐揭露对方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大姐放了一段杜的音频,他说他有很多心
【1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