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见三藩之乱将平息,王辅臣深知难逃康熙的清算,决定自杀,让亲兵在他睡熟

炎左吖吖 2025-07-14 10:29:04

1681年,见三藩之乱将平息,王辅臣深知难逃康熙的清算,决定自杀,让亲兵在他睡熟后,用桑皮纸喷酒,一层一层蒙住口鼻。 王辅臣,这位曾令清军胆寒、被顺治帝亲点为御前侍卫、又被康熙帝封为“靖寇将军”的枭雄。 此刻却面容枯槁,往昔“马鹞子”的锐气荡然无存。 最终,他决定自杀,以自己一人之死换取全家平安。 那么,究竟为什么王辅臣会让自己的亲兵对自己痛下杀手呢? 他本姓李,山西大同人,出身微贱如草芥。 少年时因失手打碎主人玉壶,饱受责打后亡命天涯。 后来,他投身农民军,凭借天生神力与一股亡命徒般的狠劲,在战场上搏杀出一条血路。 白袍银枪,冲锋陷阵如鹞鹰扑食,“马鹞子”的威名响彻军中。 又因相貌英武、勇猛无双,被呼为“活吕布”。 然而,狠戾亦是他的底色。 一次争吵,他竟手刃了带他入行的姐夫,彻底斩断了草莽情谊。 为求存身,他辗转投靠明大同总兵姜瓖麾下,认将领王进朝为义父,改姓为王。 在明末清初的滔天巨变中,他随姜瓖先降李自成,后杀大顺守将降清,再随姜瓖反清。 在清军重兵围困大同的惨烈战役中,他率少量骑兵出城逆袭,枪挑数名清将的悍勇。 然而,城破前夜突围未果,他被俘,却因勇武被满洲权贵阿济格赏识,收入麾下。 命运如同儿戏,阿济格不久因谋逆被赐死,王辅臣受牵连沦为奴隶。 幸而一身武艺未被埋没,他被选为顺治帝的一等侍卫,得以重见天日。 后随军征西南,被划归平西王吴三桂节制。 在云南,他与吴三桂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吴三桂待他甚厚。 然而王辅臣性情狷介,睚眦必报。 因一次酒宴上自感受辱,便心生芥蒂,认定吴三桂轻慢于他。 这微小的嫌隙,最终促使他主动向清廷申请调离云南。 康熙帝正欲削藩,乐见其成,立刻擢升他为陕西提督,驻守平凉,意图在吴三桂身边埋下一颗钉子。 当1673年准备起义,开始三藩之乱时,王辅臣的抉择成了各方瞩目的焦点。 吴三桂派心腹持亲笔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 王辅臣却不仅拒绝,更将吴三桂的使者和信件一并押送京师,献给康熙。 康熙龙颜大悦,盛赞其忠勇可嘉。 然而,王辅臣的“忠诚”背后,藏着更深的算计。 他目睹吴三桂初期势如破竹,便错误判断清廷气数将尽。 他不再满足于做清廷的提督,野心膨胀,妄图自立门户,割据西北。 1674年,他悍然发动兵变,设伏射杀了康熙派来经略陕西的钦差大臣莫洛,举兵反清,迅速控制了陕甘大片地区。 这一叛,震惊朝野,也彻底将他推向了康熙的对立面。 康熙震怒之余,他深知此时首要大敌是吴三桂,对王辅臣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 一方面调集大军进剿,一方面又多次下诏,言辞恳切,承诺只要王辅臣迷途知返,便既往不咎。 然而,王辅臣在叛降之间摇摆不定,既不敢全力东进与吴三桂会师,又困守平凉,错失扩张良机。 他攻占兰州后,部下力主乘胜直取西安,他却固执地认为平凉是根本,严令加固城防,困守孤城。 这一致命的战略失误,给了康熙调兵遣将的宝贵时间。 因此,当康熙腾出手来,任命名将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领精兵强将直扑平凉时,王辅臣的末日便降临了。 王辅臣困守孤城,粮草断绝,军心涣散。 在绝对的武力威慑和山穷水尽的绝境下,王辅臣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1676年,他开城投降。 康熙为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再次展现宽宏,不仅赦免其罪,恢复其官职,甚至加封太子太保,授“靖寇将军”印,命其随图海征讨叛军余部。 表面上看,王辅臣似乎重获新生。 然而,他内心的恐惧却与日俱增。 他深知康熙的“宽恕”只是权宜之计。 康熙每一次颁下圣旨,他都冷汗涔涔。 随着三藩之乱接近尾声,吴三桂身死,清军攻入云南,王辅臣的恐惧达到了顶点。 他预感到,康熙秋后算账的日子不远了。 于是,1681年那个夜晚,王辅臣散尽私财,遣散部分亲信,只留下最忠实的几人。 他深知,若死于刀兵或毒药,必被认定为畏罪自杀,不仅一世英名尽毁,更会连累家人。 他需要一个“自然”的、不留痕迹的死法。 他想到了桑皮纸,一种柔韧、透气性极差的纸张。 喷上烈酒,使其湿润紧贴,一层层覆盖口鼻,能让人在无声无息中窒息而亡,体表不留任何伤痕。 这是最“干净”的死法。 他向亲兵交代完后事,闭上了眼睛。 亲兵们含着泪,颤抖着拿起桑皮纸,喷上烈酒,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地覆盖在他那曾叱咤风云、如今却写满绝望的脸上。 这位一生在明末清初乱世中挣扎沉浮,以勇武闻名却又因反复无常而饱受诟病的枭雄,最终在亲手安排的窒息中,结束了他充满争议与悲剧色彩的一生。 最终,康熙对王家等人,终究网开一面,未再深究。 王辅臣用最决绝的方式,以自身性命为筹码,勉强保住了家族血脉的延续。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康熙是背信弃义行家里手? 毁承诺斩杀降清将领)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