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此后远离军界再也没被重用。陈赓对粟裕说:“

云海仙踪觅 2025-07-15 01:16:33

1958 年,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此后远离军界再也没被重用。陈赓对粟裕说:“你功劳很大,打仗厉害,容易遭人嫉妒,但是你又不会逢迎别人,当然就被别人冷落了。” 听到这话,粟裕陷入了回忆的漩涡。思绪飘回到 1927 年,彼时的他,毅然投身南昌起义,在起义指挥部担任警卫班班长。 初出茅庐的他,在战场上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果敢与机智。 在一次侦察任务中,他带领寥寥数人遭遇大股敌人,兵力悬殊之下,粟裕沉着冷静。 巧妙利用地形绕到敌人侧面发动突袭,成功俘虏全部敌人,初露军事才华的锋芒,自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粟裕历经无数战斗的淬炼。1930 年 2 月,富田作战的炮火中,他头部被炮弹炸伤,弹片深深嵌入颅内。 直至 54 年后他去世遗体火化时才从骨灰中取出,而这仅仅是他漫长军事生涯中多次负伤的开始。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 “围剿” 作战里,他身先士卒,在师领导岗位上参与了第二、第三次反 “围剿”,凭借出色的指挥,屡立战功。 1933 年 5 月,硝石战斗的冲锋中,他身负重伤,左臂致残,但伤痛从未阻挡他前行的脚步,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军事品格。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率领部队活跃在抗日一线。他积极探索游击战术,在浙南地区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面对国民党军的重重 “围剿”,他灵活运用战术,带领部队多次突出重围。 1936 年夏,在一次战斗中,他脚踝负伤,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受伤。 可他依然顽强地坚守在战斗岗位,领导部队继续与敌人周旋,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堪称粟裕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苏中七战七捷,他以非凡的军事智慧,指挥部队七战全胜,歼敌五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 黄桥战役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精心谋划,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以七千人战胜国民党三万精兵,为新四军在苏北地区打开了局面。 淮海战役,他作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提出的 “围而不打,断敌补给” 等策略,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最终与其他野战军协同作战,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 55 万余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战争年代的赫赫战功,并未让粟裕在和平时期一帆风顺。1955 年,他曾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资料,这一行为被认为有违外事纪律。 当时,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提出,且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 粟裕未经请示便提出要求,这一疏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被放大。 此外,他从 1955 年 3 月开始提议划分国防部与总参职权,虽五易其稿,但始终未获批准。 按程序,这种文件应先提交军委办公会议讨论,再报毛泽东审批,却从未列入会议文件。 1958 年 1 月,他在同下属几个部长谈 1958 年工作计划会议上,提及 “争权”,强调是工作范围内责任,这本是他执着于明确工作职权的初衷,却被误解为个人争权。 1958 年的军委扩大会,成为了粟裕人生的转折点。会上,他被无端指责,一些历史事件被翻出重新解读,强加给他 “野心家”“向党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 等莫须有的罪名。 比如,有人指责他在 1943 年淮南黄花塘批斗陈毅,赶走陈毅,可事实上当时粟裕根本不在黄花塘。 苏中地区正面临日伪的全力扑击,他和苏中军民在 1942 年到 1943 年间与日伪打仗达一千余次,平均一天三仗。 但会议组织者仍揪住不放,认为他在前方屡打胜仗,给饶漱石提供了 “批斗陈毅的环境”,“间接地支持” 了饶漱石。 他向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索要苏军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书面材料这一正常行为,也被歪曲为 “告洋状”。 面对这些不实指责,粟裕虽努力解释,却让会场火药味愈发浓烈。一位军委领导甚至言辞激烈地称: “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就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 最终,1958 年 8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 “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 的决定,并将他的 “错误” 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随后,他被调去军事科学院任职,被要求搞科研但不要接触部队。 从此,他离开了熟悉的军事指挥岗位,开始了既不能接触部队,又要搞好军事科研的岁月。 粟裕一生光明磊落,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全部心血。 即便遭受不公正对待,他依然坚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宽广的胸怀默默承受。他的军事才能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 。 参考来源:人民网——粟裕建国后因三次“擅权”挨批 责任在彭德怀?;《粟裕战争回忆录》

0 阅读:0
云海仙踪觅

云海仙踪觅

云海仙踪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