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想把加里宁格勒州划给立陶宛,结果被立陶宛第一书记斯涅奇库斯断然拒绝,白送的领土他为什么不要呢?而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乌克兰愉快地接受了赫鲁晓夫赠送的克里米亚半岛。 斯大林1953年去世后,赫鲁晓夫在一系列复杂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坐上了苏联的头把交椅。新官上任,总得烧几 把火,搞点新气象。赫鲁晓夫这个人,性格里充满了矛盾,既有农民式的狡黠,又有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他一边搞着“非斯大林化”,一边也寻思着怎么调整苏联内部的民族和行政关系,以显示自己的开明和与众不同。 就在这个当口,他把目光投向了加里宁格勒。这块地方历史很复杂,在二战前,它叫柯尼斯堡,是德国普鲁士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哲学家康德就埋在这里。二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这块地被划归苏联。苏联人把当地的德国人几乎全部赶走,然后迁入了大量的俄罗斯人。于是,一块德国的土地,清空了德国原住民,住满了俄罗斯人,却成了苏维埃俄罗斯联邦的一块“飞地”,与俄罗斯本土被立陶宛、白俄罗斯隔开。 从地图上看,这块地跟立陶宛犬牙交错,在行政管理上,划给立陶宛似乎更方便,能解决“飞地”的麻烦。赫鲁晓夫可能就是这么想的,他觉得这既能展示自己的慷慨,又能理顺行政脉络,一举两得。于是,他向立陶宛第一书记斯涅奇库斯抛出了这个诱人的“橄榄枝”。 斯涅奇库斯是个什么人?他是个在立陶宛本地成长起来的、经验老到的苏维埃官员。他亲身经历了立陶宛从独立到被苏联吞并的全过程,太清楚自己这个小民族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当赫鲁晓夫的“厚礼”摆在面前时,他看到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一个滚烫的山芋,甚至可能是一颗包裹着糖衣的“人口炸弹”。 他的账算得很清楚:当时加里州住了将近一百万的居民,绝大部分是俄罗斯族。而立陶宛全国的总人口也就两百多万。如果接收了加里宁格勒,立陶宛境内将凭空多出近百万俄罗斯人,俄罗斯族裔的比例会瞬间飙升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立陶宛的民族构成将被彻底改变。在一个以民族划界的加盟共和国里,主体民族的优势将被严重稀释。这不仅会带来巨大的文化冲击和融合难题,更关键的是,在政治上会埋下无穷的后患。斯涅奇库斯几乎可以预见,未来任何一场政治风波,这近百万俄罗斯族人都可能成为莫斯科干预立陶宛内政的完美借口。 所以,斯涅奇库斯拒绝,他宁愿在管理上麻烦一点,也绝不愿为立陶宛的未来埋下这颗巨型地雷。他是在用一个短期的“不”,换取一个长期的“安”。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赫鲁晓夫还做了另一件“慷慨”的事——将克里米亚半岛从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管辖。这件事发生在1954年,名义是为了庆祝“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300周年”。 和立陶宛的断然拒绝不同,乌克兰方面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份大礼。为什么反应会如此不同? 首先,情况有别。克里米亚虽然俄罗斯族人口占多数,但它和乌克兰本土是陆地相连的,不像加里宁格勒是块飞地。在当时苏联“各民族是一家”的宣传口径下,这种行政区划的变动,看起来更像是“左手倒右手”,内部资源的调配而已。乌克兰领导层可能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来自中央的荣誉和信任,能增加乌克兰在苏联大家庭里的“分量”。 其次,克里米亚的历史与乌克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上,它严重依赖乌克兰本土。从经济和地理逻辑上看,划归乌克兰管理,确实也有其合理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乌克兰可能并没有像立陶宛那样强烈的、对未来的不安全感。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历史上被沙俄吞并,好不容易独立又被苏联再次并入,那种对“俄罗斯化”的警惕是刻在骨子里的。而乌克兰作为斯拉夫民族的重要分支,与俄罗斯的历史纠葛更深,文化联结也更紧密,在苏联框架内,他们的“离心力”在那一刻没有立陶宛那么强。 然而,历史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苏联会解体。
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想把加里宁格勒州划给立陶宛,结果被立陶宛第一书记斯涅奇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7-16 19:42: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