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名工人爬上白塔进行维修,突然,在墙缝中发现一张泛黄纸张,随手就揉成团扔下楼梯。纸团不偏不倚掉在楼下老吴头上。 1982年的呼和浩特,城郊那座矗立了快一千年的万部华严经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塔”,因为年代久了,塔身有些破损,文物局就组织了一队人去修缮。这可是个正经活儿,一砖一瓦都得小心伺候。 干活的师傅里头,有一位爬到了塔顶清理着砖缝里的杂草和积土。就在这时,他指尖碰到个软中带硬的东西。从砖缝里掏出来一看,是张泛黄的纸,上面印着些看不懂的红字黑字,还有些图案。 在当时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工人哪见过这个。塔上风又大,师傅心里嘀咕,这别是过去什么人塞在里面的“符”吧?觉得有点晦气,想也没想,就把这“垃圾”随手一揉,从塔顶上给扔了下去。 巧了,这纸团在空中划了个弧线,不偏不倚,“啪”一下,掉在了塔底下背着手监工的老吴头上。老吴是文物局派来的现场负责人,刚想抬头骂两句,却见掉下来的是个纸团。他弯腰捡起来,本想看看是哪个小子捣乱,可打开纸团的一瞬间,他愣住了。 老吴虽然不是顶级专家,但毕竟在文物单位工作,天天跟老物件打交道,眼力还是有的。他一看这纸的质地、上面的印章和那些奇特的文字,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这东西不简单。 这一下,把咱们今天故事的主角给“砸”出来了。 这张小小的纸片,就是后来震惊了考古界和金融史学界的“中统元宝交钞”。 这张“纸币”。它长大概16厘米,宽9厘米多点,比我们现在的一百块钱要大一些。纸张是用桑树皮、麻之类的原料做的,拿在手里有一种特殊的柔韧感,这是元代造钞的专用纸。 纸币最上面,是六个工整的汉字:“中统元宝交钞”。这就跟我们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一样,是它的“名头”,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谁发行的。 下面是一个花纹框起来的区域,信息量很大。正中间是面额“壹拾文”,为了让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看懂,底下还特别贴心地印了十枚铜钱的图案。这种设计,现在看都觉得挺人性化的。 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防伪和编号系统。在纸币的右边,写着“字料”,盖着一个红色的“动”字印,下面是编号“390”;左边写着“字号”,手写了一个草体的“光”字,下面是编号“51”。连起来,这张钞票的完整编号就是“动字料390,光字号51”。这种用天干地支或者《千字文》来做冠字号的方式,是相当高级的防伪手段。 除此之外,纸币上还印着十一行小字,核心内容有几个: 第一,发行机构是“行中书省”,这是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说明了它的权威性。 第二,全国通用,不限时间(“诸路通行”、“不限年月”)。 第三,严厉的法律警告:“伪造者斩,赏银五锭,仍给犯人家产”。这句话够直白了,造假直接砍头,而举报的人,不仅能拿到五锭白银的巨额奖金,还能把造假者的全部家产都划拉到自己名下。这在当时,绝对是能让人豁出命去的举报激励。 这张“壹拾文”交钞的发现,直接把有实物佐证的中国纸币史,乃至世界纸币史,往前实打实地推进了一大截。根据史料记载,瑞典在1661年才发行纸币,比我们晚了整整600多年。而这张“中统元宝交钞”,正是发行于元世祖忽必烈的中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现存最早的由官方正式印发、流通的纸币实物。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元朝,而不是更早的宋朝或者更富庶的唐朝,把纸币玩得这么明白,甚至做到了全国强制流通呢? 这事儿就得从元朝的“家底”和思路说起。 唐代的“飞钱”其实更像是一种汇票,解决的是商人长途贩运现款的麻烦。宋代的“交子”、“会子”虽然已经是真正的纸币了,但在大部分地区,铜钱和铁钱依然是主流。 可元朝不一样。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对于叮当作响还死沉的金属货币,天生就不太感冒。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元朝的疆域太大了,从东亚到欧洲,广阔的疆域内经济活动频繁,如果还用铜钱,那得铸多少才够?运输成本又有多高? 所以,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超前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流通纸币,也就是“宝钞”,而把金银和铜钱都回收到国家手里,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金。 这在经济学上叫“银本位制”。《新元史》里说得很清楚,“以银为母,以中统为子”,意思是纸币是“儿子”,白银是“母亲”,发行多少纸币,背后得有相应的金银储备撑腰。老百姓随时可以拿着纸币去官方的“钞库”兑换成白银。 有了这个信用基础,纸币才能被大家接受。你想想,一张纸本身不值钱,大家愿意用它买东西,买的是它背后代表的那个“信用”。在元代前期,这个信用体系维持得相当不错。 当马可波罗在13世纪来到元大都时,看到中国人用小小的纸片就能买卖任何东西,简直惊呆了。他在游记里把这形容为“大汗的点金术”。 其实,这就是国家信用和金融体系的力量。适当的货币发行,能把民间的财富集中起来,办国家想办的大事。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种“钞能力”。
198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名工人爬上白塔进行维修,突然,在墙缝中发现一张泛黄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7-16 19:42: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