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7-21 11:53:31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这个让主席在将星闪耀时依然挂念的布衣英雄,名叫吕俊生。当年的授衔仪式,是他一生荣耀的顶峰,可他却缺席了。   此时的他正挽着裤腿,站在河北邢台老家的田埂上,琢磨着怎么让这片刚分到手的土地,长出更饱满的庄稼。   阳光晒得他古铜色的皮肤黝黑发亮,那双曾紧握刺刀与枪管的大手,此刻正稳稳地扶着锄头,仿佛这片土地,才是他最终的战场。   消息传回乡里,乡亲们既惊讶又觉得理所当然。这个一米九二的大个儿,从战场上回来后,就没把自己当成什么全国战斗英雄。   他脱下军装,换上粗布衣,跟大伙儿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旁人跟他提起当年的赫赫战功,他总是摆摆手,憨厚地笑道:“都过去了,现在要紧的是把日子过好,把粮食种出来。”   他并非不看重荣誉。1950年,他曾光荣地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那本载入史册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纪念刊》里,翻开华北军区那一页,第一个名字就是吕俊生,那是他一生都引以为傲的时刻。   但对他而言,荣誉是国家对自己过去贡献的肯定,而未来则属于脚下这片需要耕耘的土地。他觉得自己身上的伤,已经扛不起保卫国家的钢枪了,但扛起建设家乡的锄头,力气还足得很。   这位被誉为军中吕布的猛士,并非生来就是战士。1907年,他出生在太行山下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3岁就离家到武安县当学徒钉鞋,后来又给人当长工、收羊皮,走南闯北,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或许是早年的磨砺,让他练就了一身使不完的力气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在家乡时,他还曾拜师学过几年武艺,这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的白刃格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日军的铁蹄踏碎了华北的宁静。30岁的吕俊生看着家乡沦陷,国难当头,他毅然投身我军一二九师。   这个朴实的汉子,心里只有一个最简单的念头:把鬼子赶出去,让家人和乡亲们能过上安生日子。   他很快就让战友们见识了什么叫天生神力。1938年7月,在山东夏津的一场遭遇战中,子弹打光,日军发起了冲锋。吕俊生怒吼一声,第一个冲出战壕,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他身高臂长,手里的刺刀使得虎虎生风,在敌群中左突右刺,如入无人之境。据战后统计,那一战,他一人就拼杀了27名日军。   消息传开,军中吕布的绰号不胫而走,日军甚至悬赏一万元要他的人头。   吕布之名,非浪得虚名。在后来的战斗中,他的勇猛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1940年百团大战,在攻打高邑县城时,部队被敌人的碉堡火力死死压制。   紧急关头,吕俊生冒着枪林弹雨,硬是匍匐前进到碉堡跟前。他没有选择用手榴弹,而是做出了一个超乎想象的举动,从射击孔里,用一双肉掌,生生拽出了那挺正在喷吐火舌的机枪!   战斗胜利了,他的手掌也被烫得血肉模糊,可他却为部队打开了胜利的通道。   他不仅勇而且智。作为连长,他率领的连队战绩斐然。攻打阎家庄,他指挥有方,带领全连打出了歼敌108人、己方仅一人轻伤的辉煌战绩。   他所在的连队因此被授予英雄连队的光荣称号,他本人也获封英雄连长。因为夜战枪法精准,总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战友们又送他一个猫头鹰的外号。   从吕布到常胜猛士再到猫头鹰,一个个绰号,串起了他戎马生涯的传奇。   然而,英雄的身体终究是血肉之躯。常年的征战,让吕俊生积劳成疾,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伤疤。   1942年,他在一次任务中身负重伤,与部队失联,在野地里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撑了七天七夜,才被老乡救起。这次重伤让他的腰和腿落下了残疾。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和巨大贡献,完全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安逸的领导岗位。   但他却选择了回到家乡,担任大队党支部委员和民兵连长。他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从战场延续到了田间地头。   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农民的本色。他常对孩子们说:“作为一个战士,就要随时准备牺牲生命!”   1970年11月22日,因战伤复发,这位传奇英雄在家中病逝,享年64岁。他的一生,战功赫赫,荣立8次一等功,却在和平年代选择归于平凡。   他的事迹,后来被上海广益书局绘制成连环画《英雄连长吕俊生的故事》,在五六十年代风靡全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在河北石家庄的华北陵园里,安放着吕俊生的骨灰。

0 阅读:467

评论列表

--空心人。

--空心人。

2
2025-07-21 14:40

致敬英雄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