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带甲士进入宫中,符太后将幼帝柴宗训护在身后,质问:“你对得起先帝的信任吗?”一旁的赵匡义拔剑而出,高声说:“今日之事,可由不得太后!”这短短几句话背后,藏着后周王朝覆灭前夜最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 殿内的香炉被甲士带起的风掀翻,灰烬呛得柴宗训咳嗽起来。符太后把小皇帝往身后又拉了拉,凤冠上的珠翠随着动作轻颤,声音却稳如磐石:“先帝在世时,待你如兄弟,赐你点检之职,让你掌天下兵权。如今他尸骨未寒,你就带着刀兵闯进宫来,这就是你赵家的忠义?” 赵匡胤穿着刚披上的龙袍,站在丹陛之下,甲胄上的寒气还没散去。他看着符太后,想起周世宗柴荣临终前抓着他的手,说“幼子寡母,全靠你了”。那一刻的嘱托,此刻像针一样扎在心上。他喉头动了动,刚要说话,却被赵匡义抢了先。 “太后这话就错了!”赵匡义的剑指着地面,剑尖在金砖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如今契丹来犯,朝中大臣只会争权夺利,谁管百姓死活?我兄长领兵出征,将士们硬要推他做天子,这是天意,更是人心!” 殿外传来甲士整齐的脚步声,像擂在人心上的鼓。符太后眼角余光瞥见侍立在旁的宰相范质,他手里的朝笏都快捏断了,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话。她心里明镜似的,满朝文武,早就被赵匡胤的恩威笼络得差不多了,此刻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的,怕是找不出几个。 “好一个天意人心。”符太后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几分悲凉,“先帝在位时,减赋税,修水利,百姓日子刚有起色。你们赵家要天下,我给。但你们得答应我一件事。”她把柴宗训往前推了推,那孩子吓得脸发白,却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没敢哭出声。 “太后请讲。”赵匡胤终于开了口,声音比刚才柔和了些。 “善待柴氏子孙,别让他们落得像前朝李唐宗室那样的下场。”符太后挺直了脊背,凤袍虽有些凌乱,气度却不输男儿,“还有满朝文武,只要肯归顺,就别再动刀兵。夺天下容易,安天下难,这个道理,赵将军该懂。” 赵匡义还想说什么,被赵匡胤用眼色制止了。他往前走了两步,对着符太后深深一揖:“太后放心,我赵匡胤在此立誓,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寻常过错概不追究,赐丹书铁券,保他们世代平安。文武百官,只要忠心为国,依旧各司其职。” 这话刚说完,殿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带着本部兵马赶到了。他是赵匡胤的亲家,也是周世宗的旧部,此刻提着枪站在门口喊:“太后若不放心,末将愿担保,赵公绝无食言之理!” 符太后看着高怀德,又看看赵匡胤,缓缓摘下头上的凤冠,放在旁边的案几上。“既如此,我这太后,也不必当了。”她牵着柴宗训的手,转身往偏殿走,“陛下,咱们去收拾东西吧,往后,做个寻常百姓也挺好。” 柴宗训仰着头问:“娘亲,我们还能回来看看宫里的梨花吗?去年先帝还陪我在梨树下放风筝呢。”符太后蹲下来,替他理了理衣领:“能,只要赵伯伯答应的事算数,咱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赵匡胤站在原地,看着母子俩的背影消失在屏风后,忽然对赵匡义说:“把剑收起来吧。”他走到案几前,拿起那顶凤冠,上面的珍珠还在微微发亮,“当年周世宗赐我这顶冠上的珍珠,说‘将来若有大作为,别忘了今日君臣情分’。我总想着,等击退契丹,就把这珍珠还给他,没想到……” 赵匡义撇撇嘴:“兄长就是心太软。成大事者,哪能总念着旧情?” “你不懂。”赵匡胤把凤冠交给内侍,“这天下不是抢来的,是人家柴氏让出来的。咱们要是连这点承诺都守不住,将来怎么面对天下人?”他走到殿外,阳光洒在甲胄上,暖洋洋的,“传我命令,所有将士不得擅闯后宫,不得惊扰百姓,违令者斩!” 后来有人说,符太后当天夜里,把周世宗留下的玉玺用锦缎包好,放在了赵匡胤的案头。上面压着一张纸条,写着“愿陛下不负苍生”。 赵匡胤登基后,果然没食言。柴宗训被封为郑王,迁往房州居住,衣食无忧。符太后自请出家为尼,法号“玉清仙师”,在洛阳的寺庙里修行,赵匡胤时常派人送去米粮布帛。有回柴宗训写信说想回汴京看看,他立刻派人护送,还亲自陪着逛了当年的梨花园。 满朝文武见新帝如此守信,心里的顾虑渐渐消了。那些原本观望的将领,也都主动归顺,天下很快就安定下来。 多年后,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祭祖,看着供奉的丹书铁券,对身边的大臣说:“当年若不是符太后深明大义,恐怕少不了一场血雨腥风。有时候,退让比争斗更需要勇气,这一点,我不如她。”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旧五代史·周世宗纪》)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带甲士进入宫中,符太后将幼帝柴宗训护在身后,质问:“你对得起先
历史趣闻社
2025-07-21 21:37:19
0
阅读:99
东方山水之主
赵匡胤、赵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