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心气虚?
一、生理基础及病理演变
1. 心主血脉,其生理功能特点为“体阴用阳”——“体阴”指心藏阴血以濡养自身,“用阳”则依赖心之阳气的温运与心气的推运以鼓动血液循行全身、濡养脏腑。
2. 病理上,先可见心气虚,以气短、胸闷为核心表现,因心气不足致推动血行之力减弱。
3. 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则心阳亦虚,出现阳不温煦、气不鼓动之象,可见气短加重、脉迟缓等。
4. 心阳与肾阳同属少阴,共司君火以温养脏腑、温化水湿,故心阳虚重则累及肾阳,导致水湿失化而形成痰饮、水肿;
若水饮内停上凌于心,还会发为心悸,如
《伤寒明理论》所言:“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5. 同时,气虚及阳还易致痰浊内生、瘀血阻滞,甚者水肿骤起,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6. 针对此类病变,治疗核心原则为:通过补益气机、振奋心阳,使君火复明,阳气布达全身以恢复心的正常功能。
二、心气虚辨证用药要点
1. 补心气:选用人参、黄芪、五味子、炙甘草等甘温益气之品,直接补益心气。
2. 振奋心阳:若兼心阳虚(气短、脉迟缓),加肉桂、桂枝、薤白等温通心阳。
3. 兼痰浊阻胸:见苔白滑、胸闷等,配瓜蒌、薤白、半夏等温通心阳、化痰散结。
4. 兼瘀血阻络:见心前区疼痛,加丹参、红花、川芎、水蛭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5. 兼痰饮水肿(阳不化水):加附子、茯苓、白术等温阳利水,助肾阳、心阳化水消肿。
6. 气阴两虚:若心脏体用同损(阴血不足兼阳气虚),见心悸心慌、阴虚表现,加麦冬、五味子等养心阴,使阴充阳旺,阴阳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