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打工不要太老实 做人不能太老实,尤其是上班打工的, 一是不能太老实,二是不能太要强。其实好多人工作上的难受,多半是因为自己的性格。 一是责任心太强了,希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好,对自己要求特别高。你想想,超负荷的工作量只会拖垮你的身体。 二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了,领导同事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你都能琢磨半天, 你太在意了,只会内耗自己,折磨自己。 你要记住了,领导夸奖你那是希望你更卖力的于活,听听就好别当回事。同事夸你别当真,他们多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上班时的“太老实”,往往不是性格缺陷,而是没看透职场规则的“自我消耗模式”——把“责任感”活成了枷锁,把“他人评价”当成了标尺,最后在“用力讨好”和“过度付出”里耗尽了力气,却未必得偿所愿。 先说“责任心过剩”这层。老实人总觉得“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可职场的现实是:任务永远在叠加,标准永远在浮动。比如领导让你做份市场报告,你本可以按常规框架完成,却非要额外加三个维度的数据分析,熬了两个通宵弄完,结果领导看了说“不用这么复杂,简单点就行”——你的超额付出,在对方眼里可能是“抓不住重点”。更糟的是,这种“大包大揽”会形成惯性:同事知道你“靠谱”,把难搞的活儿推给你;领导知道你“能扛”,把紧急的任务压给你,最后你成了团队里的“救火队员”,自己的核心工作却被挤压,身体也在连轴转里亮红灯。见过一个运营岗的姑娘,总觉得“这个细节不盯紧会出问题”“那个环节不补位会掉链子”,结果半年内住了两次院,回来发现大家早习惯了没有她的节奏——职场里的“适度负责”,是守住“分内事做到位”的底线,而非把“所有人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 再看“太在乎他人评价”的内耗。老实人总像揣着个“情绪放大镜”,领导皱眉觉得是“自己没做好”,同事没打招呼就猜“是不是得罪他了”,甚至连食堂阿姨打饭少了一勺,都要琢磨“是不是对我有意见”。这种“过度解读”本质是把自我价值的评判权拱手让人。比如领导开会时说“某些人效率有待提高”,你立马对号入座,一整天都心神不宁,其实领导说的可能是另一个人;同事背后议论“某个人太死板”,你就怀疑是说自己,反复回想“哪里做得不够灵活”,其实人家聊的根本不是你。更没必要把“夸奖”当圣旨:领导说“你是团队的核心”,可能是想让你多接个项目;同事说“你能力真强”,转头就可能在领导面前说“他太独,不懂得分享”。职场的评价本就带着利益滤镜和情绪色彩,太当真,只会让自己在“被认可”的期待和“被否定”的焦虑里反复拉扯,最终消耗的是自己的精力。 至于“不能太要强”,则是对“完美主义”的降温。老实人总怕“被看轻”,所以凡事都想争第一:报表要比别人做得细,方案要比别人想得全,甚至连开会发言都要比别人说得漂亮。可职场不是竞技场,“样样要强”反而容易变成“样样紧绷”。比如有个技术男,总觉得“自己写的代码必须零bug”,哪怕测试通过了,还要反复检查十几遍,导致项目总延期;有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比老员工差”,硬接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结果搞砸了反而丢了信任。真正的职场智慧,是“该强的时候稳得住,该放的时候松得下”:核心技能上必须“要强”,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在偶尔的失误上,不妨“认怂”——承认“这个我暂时做不好,需要帮忙”,比硬撑着犯错更体面;接受“这次比同事稍差,下次再努力”,比纠结“为什么不如他”更省力。 说到底,“不要太老实”不是教你耍滑头、偷懒,而是学会在“付出”和“保护自己”之间找平衡:用“适度负责”替代“大包大揽”,避免身体被透支;用“自我认可”替代“他人评价”,减少情绪内耗;用“有选择的要强”替代“事事争胜”,保存精力在关键处发力。职场就像一场长途跋涉,太老实的人总背着别人的行李赶路,而聪明的旅行者,只会带上自己必需的装备——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
上班打工不要太老实 做人不能太老实,尤其是上班打工的,一是不能太老实,二是不能
小明说这样的情感
2025-08-04 08:18:2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