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一名中国籍旅客在瑞士航班上,快速从贴身衣袋里掏出两页绝密文件,用

代天谈历史 2025-08-08 13:26:47

1964年8月,一名中国籍旅客在瑞士航班上,快速从贴身衣袋里掏出两页绝密文件,用手揉搓后塞进嘴里,大口咀嚼吞下肚去,然后销毁随身携带的机密胶卷。反特片子里才有的惊险一幕,其真相多年后得以公开。 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外交部就建起信使队伍,专门给驻外使馆送机密文件和家书。这活儿国家领导特别重视,周总理还亲自把“外交信差”改成“外交信使”,听着就正式。信使选拔超严,啥都得保密,对家里人也不能漏半个字。出任务时俩人一组,一人醒着守文件,一人轮流眯会儿。文件贴身带,从不托运行李。陈明和张强就是这队伍里的骨干。陈明三十年代生人,早早进外交系统,经验老道,跑过非洲到亚洲好多趟。张强也差不多岁数,适应力强,俩人常搭档,配合默契。信使这工作压力大,但他们俩总能稳稳当当完成,每次任务前检查装备,公文包固定好,确保不出岔子。 外交信使队伍从五十年代初起步,到六十年代已成体系,成员多是可靠干部,经过层层考核。陈明参加过早期培训,学过保密技巧和应急处理。张强则在多次转机中练就警惕性,熟悉国际航线规则。这俩人不是啥英雄模范,就普通外交工作者,但责任心强,生涯中从没出过泄密事儿。信使制度是当时外交安全的支柱,避免文件落外人手。陈明和张强代表那一代人,默默守护国家机密。 1964年8月1日,陈明和张强从西非取回机密文件和胶卷,准备回国。安排是从开罗坐瑞士航空,转巴基斯坦。俩人登机后,安顿行李,商量轮流休息,张强先守着。飞行中途,飞机突然巨响,机身抖动,机翼高低不平。 乘务员照常提醒安全带,乘客渐渐安静。陈明去问乘务员,对方说没事,让他回座。俩人觉得不对劲,继续警戒。过会儿,舱灯亮起,机长广播机械故障,改道黎巴嫩贝鲁特迫降,要戴氧气面罩。舱里乱套,乘务员让把行李移尾部厕所。陈明和张强不能放文件,亮出身份求豁免,乘务员拒了。俩人避开众人,毁掉胶卷,撕碎文件嚼碎咽下。飞机盘旋,第一次迫降失败,震动大。第二次也失败,烟雾起。第三次才成功,飞机滑停。乘客撤离,陈明和张强随众下机。这事源于真实航空事故,瑞士航空SR306航班从苏黎世飞卡拉奇,中途故障迫降贝鲁特。陈明他们正好在机上,文件涉及外交情报,不能泄露。销毁方式是标准应急,嚼碎吞下确保无痕。胶卷刮擦破坏,防止恢复。整个过程体现信使训练,快速决断保安全。飞机故障是机械问题,迫降多次才成,乘客无大伤亡。陈明和张强行动专业,避免潜在风险。这事件多年保密,到九十年代才公开,成外交史案例。 外交信使工作不止这次,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复杂,信使常遇意外。陈明和张强类似任务多,跑过欧洲非洲,每次都严守规矩。飞机事件后,他们联系使馆,取回物品,转其他航班回国。上报部门,记录在案,但保密处理。信使队伍继续运转,到七十年代电子通信兴起,才逐步减少人工运送。陈明退休前,还带过新人,传授经验。张强也一样,坚持到最后。俩人一生无泄密,成队伍典范。事件真相公开后,引发讨论,赞扬那份职业操守。外交安全靠这些人默默付出,避免了很多潜在麻烦。陈明和张强不是啥大人物,就普通职工,但他们的故事接地气,提醒大家责任二字多重。类似事件在冷战期常见,各国都有情报保护措施。中国信使制度独特,强调人工可靠。公开后,媒体报道多,强调事实细节。陈明晚年回忆,强调团队协作。张强也提到,应急训练救了命。整个队伍贡献大,推动外交平稳发展。

0 阅读:29
代天谈历史

代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