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这招,把美国坑惨了! 美国最近在巴基斯坦可算栽了个大跟头,被巴基斯坦不动声色地摆了一道,这背后的故事堪称精彩。 事情源于巴基斯坦和美国签订的一份石油开采协议,而这份协议背后隐藏的玄机,让美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泥潭。 输油管道爆炸的火光映红俾路支省夜空时,距离美巴石油开采协议签字还不到 72 小时。 俾路支解放军(BLA)的警告声通过加密频道传出:“外来者滚出我们的土地”,而此时的美国公司代表还在卡拉奇的酒店里庆祝合作达成。 他们不知道,这份协议从一开始就埋着三颗炸雷 —— 地盘不属于巴基斯坦政府,开采成本高到离谱,连运输通道都捏在第三方手里。 俾路支省的地图上,43% 的区域被红色标记为 “武装控制区”,其中瓜达尔港周边的 17 个 BLA 秘密据点像钉子一样扎在油田规划区。 巴基斯坦军方的巡逻队每周只敢沿主要公路象征性巡逻两次,省长办公室的内部报告坦言 “实际控制率不足 60%”。 这种情况下,美国签下的开采协议更像一张废纸,可他们签协议前连最基础的实地勘察都省了,加拿大公司两年前就发布的 “俾路支传统领地未获开发授权” 报告,显然没进入他们的决策视野。 巴基斯坦的石油进口账单每年都在刷新纪录,160 亿美元的外汇支出相当于全国教育预算的 1.5 倍。 当美国带着投资意向来时,他们太清楚该怎么钓这条鱼 —— 先画一张 “石油自给” 的大饼,再把争议地区打包成 “潜力矿区”。 协议里没提武装势力,没说开采权纠纷,只写着 “巴方保障安全” 和 “美方承担全部风险”。 等管道炸了,巴基斯坦军方的 “反恐行动” 也只是派几辆装甲车在油田外围晃了晃,连 BLA 的据点影子都没摸到。 那些在 BLA 手里流转的 M4 步枪,序列号清晰指向美国军售清单。 有情报显示,这些武器经第三方渠道流入俾路支时,巴基斯坦情报机构的眼线全程 “旁观”。 让美国武器成为武装分子对抗美军背景公司的工具,这步棋既消耗了美国对地区的影响力,又让国际社会的目光聚焦于 “美制武器失控”,完美转移了对巴方人权问题的关注。 当美国国务院质问武器流向时,巴方只回了句 “反恐需要国际合作”,把皮球又踢了回去。 页岩油埋藏在 3000 米地下的地质报告,美国公司或许看过,但选择性忽略了。 这里的含硫量是得克萨斯油田的 3 倍,开采成本每吨比美国本土高 58 美元,就算没有武装袭击,单纯算经济账也是赔本买卖。 更绝的是协议里的运输条款:“所有设备与原油必须经瓜达尔港转运”。 这个 51% 股权属于中国的港口,此刻成了扼住美国咽喉的手 —— 就算美国能克服万难采出油,也得看中国港口的调度脸色。 中巴经济走廊的货车在瓜达尔港装卸货物时,美国公司的工程队还在和 BLA 玩猫鼠游戏。 巴基斯坦一边拿着美国的勘探资金,一边让中国企业参与油田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左右逢源的操作,让美国的投资彻底成了为他人作嫁衣。 有分析师算过一笔账:美国在协议里承诺的 20 亿美元初期投资,足够巴基斯坦支付半年的石油进口费,而他们付出的,不过是一张在自己都管不了的土地上画的饼。 国际法庭的预备听证会上,俾路支部落代表提交的传统领地证明让美国冷汗直流。 那些殖民时期留下的边界线在部落长老的口述史里一文不值,他们握着 1947 年巴基斯坦独立时签订的 “资源自治备忘录”,足以证明美国的开采协议从法律层面就站不住脚。 这时候美国才明白,自己不仅跳进了武装冲突的坑,还踩进了历史遗留问题的泥沼。 现在的俾路支油田,钻机停在原地生锈,美国公司的安保人员每天能做的,就是给围墙通电防止武装分子偷袭。 而巴基斯坦已经用美国的前期投资翻新了三个炼油厂,还顺便从中国引进了更先进的开采技术。
巴基斯坦再放大招8月6日晚,巴基斯坦计划发展部长伊克巴尔在北京放话,9月4日,
【159评论】【9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