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神似毛主席的演员就是古月,因为在众多影视剧当中出演“毛主席”一角而被大家所熟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古月还是一位烈士遗孤。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8年冬天,昆明军区一位文化干部接到了改变他一生的通知。上级要他去北京试镜,角色是毛主席。这个人叫胡诗学,后来大家都叫他古月。 说起古月的身世,他1937年出生在湖南,幼年时,他因战乱失去双亲,成为孤儿,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养。 在部队里,古月从勤务兵做起,后来调到文工团拉二胡。他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别爱看书,尤其喜欢读毛主席的著作。战友们说,他看《实践论》能看得入迷,还会拿笔在本子上抄写段落。 总政文化部副部长胡可第一次见古月,是在他昆明的家里。 胡可带了一位摄影师,在古月家的小院子里拍了二十多张照片。拍照的时候,胡可让古月试着模仿毛主席的几个经典动作,比如背着手走路,侧身沉思的样子。 这些照片送到北京后,在总政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位老同志把古月的照片和斯诺1936年在延安拍的毛主席照片放在一起对比,除了服装不同,五官轮廓几乎一模一样。 叶剑英元帅看照片的那个下午,很多人都记得。他戴着老花镜,把每张照片都看了好几遍。看到古月那张时,他放下放大镜,对秘书长耿飙说了句:“这个小伙子,眼神里有东西。” 在八一厂特型演员组的日子里,古月的训练异常严格。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看一小时毛主席的纪录片,然后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和动作。抽烟的姿势练了上百遍,就为了找到毛主席夹烟的那个角度。他还坚持每天拔前额的头发,为了让发际线更接近毛主席的样子。 古月找到了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摄影师侯波。侯波给他讲了很多细节,比如毛主席走路时右肩会微微高一点,说话时喜欢用右手做手势,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地摸下巴。 1980年拍《西安事变》时,有场戏是毛主席在窑洞里和周恩来谈话。导演说这场戏可以坐着演,但古月坚持站着,还时不时踱步。他说查过资料,那段时间毛主席因为战事焦虑,经常彻夜踱步思考。 李讷探班那天,剧组正在拍毛主席批阅文件的戏。古月坐在那里,侧着身子,右手拿笔,左手扶着额头。李讷站在监视器后面看了很久,眼泪不知不觉就下来了。 《西安事变》上映后,古月收到了很多观众来信。有位陕北的老农民写道:“在电影院看到毛主席,就像他又回来了。”还有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专门到北京,就为了见古月一面。 古月演毛主席,一演就是27年,参演了84部影视作品。他说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就做一件事,让毛主席的形象留在银幕上。” 2005年7月2日,古月在广东拍戏时突发心肌梗塞去世。追悼会那天,很多老百姓自发来送行。 古月去世后,唐国强、佟瑞欣等演员接过了这个重任。唐国强在《建国大业》里那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让年轻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主席。 佟瑞欣则更注重表现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在《光荣与梦想》里演了一场毛主席吃辣椒的戏,辣得满头大汗还不停地吃,旁边的警卫员看得直乐。这个细节让观众觉得,伟人也有普通人的可爱之处。 每一代特型演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毛主席,他们不是在模仿一个人,而是在还原一段历史。 当观众在银幕上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演员的表演,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古月曾经说,演毛主席最难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要演出他的伟大,也要演出他的平凡。要让观众相信,这个人既能指挥千军万马,也会为老百姓的一碗饭发愁。 这或许就是特型演员存在的意义,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为历史留下了一个可以触摸的影像,让后来的人能够通过这些影像,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些创造历史的人。 信源:古月如何成为毛泽东特型演员——光明网
这位神似毛主席的演员就是古月,因为在众多影视剧当中出演“毛主席”一角而被大家所熟
玉尘飞啊
2025-09-09 11:34:11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