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杨得志下乡探望老战友,发现他贫病交加、处境艰难,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却一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9-14 23:24:22

1974年,杨得志下乡探望老战友,发现他贫病交加、处境艰难,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却一脸惊讶:“啊?他难道不是汉奸吗?” 1974年冬天特别冷,杨得志坐的车一路往湖北江陵乡下开。路上坑坑洼洼,他裹紧大衣,心里惦记着一个人——侯礼祥,当年一起拼过命的战友,都以为他早牺牲了,没想到还活着,还活在这个穷地方。 车停在一间破土房前,屋檐下挂着冰溜子,窗户糊的塑料布破了,风直往里灌。推开门,杨得志一眼就认出了老侯,虽然脸上褶子深了、棉袄磨得发亮,但那股劲没变。侯礼祥拖着一条病腿,站得还挺直。 “老侯,你怎么过成这样?”杨得志嗓子发紧。 侯礼祥扯了扯嘴角,话很淡:“都说我当过汉奸呗。” “汉奸?”杨得志差点没站稳。他想起1935年腊子口那一仗,枪子嗖嗖飞,侯礼祥带人攀悬崖炸碉堡,自己中了弹,是老侯把他从火线上背下来的。那时候血和汗糊在一起,谁想过有今天。 侯礼祥是1912年生人,江陵侯垱村的,从小没爹没娘,跑江西参加了红军。1929年入党,大渡河、泸定桥、四川小河,哪场硬仗他都没落下。子弹擦脖子飞过去都没死,人称“铁人”。 抗战以后组织派他去延安学习,跟许世友他们混得熟。但因为伤太重,前线去不了,1939年就被调回江陵,当了个“伪保长”——其实是搞情报的。白天戴伪政府的帽子晃悠,晚上钻芦苇丛送消息。有一回为了一张布防图,在湿地里趴了两天两夜,腿都冻麻了。 可就因为这层身份,后来麻烦大了。1941年地下组织被破坏,他联系不上组织,身份证明也被人偷了。新中国成立后他回村,怎么说都没人信他。档案里写的是“李祥”,没人认得“侯礼祥”。大家只记得他替日本人做过事,汉奸这顶帽子,一扣就是几十年。 1971年,侯礼祥实在没法子了,一路要饭走到济南军区,门口警卫拦着不让进。他哑着嗓子喊:“我找杨得志!我是他以前的兵!”杨得志出来一看,让他写长征的事。写到“周总理留大胡子”那段,杨得志眼泪就下来了——这细节,只有他们那批人知道。 1974年这趟,杨得志是专门来的。他直奔县政府,一拍桌子:“侯礼祥是抗战英雄!你们查!给我仔细查!”县里人也懵了,翻旧档案才发现,1943年的秘密文件里白纸黑字写着:“情报员侯礼祥,代号保长”。 又联系甘肃迭部县,腊子口纪念碑上,“李祥”两个字清清楚楚。 1975年1月,侯礼祥总算平反了。他穿上新棉袄、戴上老红军勋章,站在台上没说话,眼泪一直流。有老乡后来拉着他手说,当年你送出来的情报,救了我们一个村。他摇摇头,就回一句:“党没忘了我,就挺好。” 晚年他总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杨得志送的棉鞋他舍不得穿,摆在床头。墙上挂着延安时候的照片,还有那顶旧八角帽——帽檐里还塞着当年情报的纸条,字都快磨没了。 现在他那间破土房成了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有小孩在门口放一把野花。 没人再提汉奸这两个字了。 【消息源自:《“隐身”的英雄侯礼祥》2019年8月1日 解放军报】

0 阅读:202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