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对抗战有何贡献? “军统”是国民党的一个特别机构,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个迫害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特务组织。 不过,在抗战时期在国共合作时期,军统对抗战胜利是作出了贡献的。它的贡献具体有三。 一是破译日军情报。二是对日伪汉奸等实施锄奸暗杀行动。三是培训敌后游击战人员并开展敌后游击战。 比如军统中有一位叫姜毅英的女少将,就是破译敌方情报的高手。1941年,她凭借敏锐的嗅觉和高超的破译技术,截获并破译了日本即将偷袭珍珠港的绝密电报。只可惜她的情报并未引起美方重视而让日军偷袭成功,美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实在令人遗憾。 —— 先说破译。姜毅英破译珍珠港情报这事,听起来像爽文,却是真事。那天凌晨,她在重庆罗家湾的窑洞里,戴着耳机,手指在密码机上噼啪乱跳,像弹钢琴。电报是从东京外务省发给驻华盛顿大使馆的,短短几十组码,她硬是给啃出了“12月7日”“珍珠港”几个关键词。情报送到美军顾问团,美方校官耸耸肩:中国人?破译?怕不是想拉我们下水。结果几个小时后,夏威夷的炸弹把他们的咖啡杯震翻。姜毅英气得摔了铅笔:老娘辛辛苦苦抠出的字,还不如人家一颗炸弹响。 可这事没完。美方后来承认,军统提供的密码本帮他们打下了中途岛。那本子哪儿来的?军统特工在菲律宾马尼拉,趁日军空袭火葬场,从一名烧得半焦的日军少佐身上,硬是把贴身藏的密码册撕了下来。烧焦的皮肉味混着油墨味,特工吐得胆汁都出来了,还是把册子塞进裤腰带,连夜游过海湾,送上潜艇。就这么拼。 再说锄奸。南京夫子庙口,大汉奸梁鸿志坐着黑色别克,前后四辆摩托护卫,车窗贴着防弹玻璃。军统南京站派出的杀手,扮成卖糖粥的老头,把炸药塞进保温桶,导火索绑在铜勺柄上。梁鸿志下车买粥,老头笑眯眯掀开桶盖——轰!防弹玻璃没碎,人直接震成内伤,三天后断气。杀手被追得跳秦淮河,冬天水冷得割骨头,他愣是潜了二百米,爬上岸,换了身长衫,混进听戏的人群里拍屁股走人。老百姓拍手称快,把糖粥摊传成“抗日粥”,连卖三天,赚了个盆满钵满。 敌后游击更野。军统湘北班,三个月把两百名绸缎庄少爷、码头苦力、女校学生练成“黑夜判官”。毕业那天,没有证书,只有一把匕首、一颗手雷、一本《游击战术摘要》。学生里有个十六岁的妹子,叫阿杏,原本是长沙“天乐戏院”的台柱子,开口能唱《穆桂英挂帅》。训练完,她连夜潜回湘潭,把日军据点的电话线全给剪了,顺手在墙根用口红画了一朵杏花。鬼子气得全城搜“花姑娘”,她早踩着三寸金莲,翻后山走了。后来当地民谣这么唱:“杏花岭上杏花残,阿杏一刀一重山。” —— 可我得把话锋掰回来。军统的这些“高光”,遮不住它的血影子。同一批人,同一套电台,今天炸汉奸,明天就能盯进步学生。重庆“白公馆”里的刑具,跟破译室的密码机一样锃亮。姜毅英的副手沈之岳,抗战后亲自参与策划“渣滓洞”大屠杀,11·27一晚,两百多条命,包括小萝卜头。你说他抗日时立过功?没错,可子弹打穿的不止鬼子,还有同胞的胸口的温度。 更讽刺的是,军统培训游击骨干的教材,很多是抄八路军的《论持久战》。抄完还加一句“仅供内部参考,不得外泄”。敌后根据地的老百姓搞不清:昨天夜里教他们埋地雷的,到底是戴八角帽的,还是穿美式夹克的?两边都喊“抗日”,可两边也互相安钉子。皖南事变前,军统就在新四军里布了眼线,情报送到顾祝同桌上,连叶挺晚饭吃的啥都写得一清二楚。抗日统一战线?表面握手,背后磨刀,血槽一样深。 —— 我外公当年在成都华西坝修机场,给B-29装弹。他跟我说,有天半夜,军统来抓“内奸”,把一个十六岁的学徒按在机翼上,说人家偷了飞机零件。其实那孩子只是捡了颗美国地勤掉的螺丝当宝贝。军统的人用皮带抽,抽完拖走,再没回来。外公吐着唾沫骂:“抗日?抗你妈的日!”可第二天,他还是得给飞机加油,因为“飞机上天,炸的是东京,不是成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军统”对抗战有何贡献? “军统”是国民党的一个特别机构,在我们的印象
可爱卡梅伦
2025-09-18 06:45:38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