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挖毛岸英坟墓,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

春秋说史 2025-09-18 11:38:51

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挖毛岸英坟墓,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吼道:“这是我儿子的坟,你们不能迁走。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长眠着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这座墓冢,早已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它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关乎一个普通人的感恩,一个国家的意志,还有一段跨越国界的共同记忆。 故事要从 1950 年的冬天说起,当时,一场美军空袭引发大火,毛岸英冲进火场,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朝鲜妇女朴真真的孙女,棉衣都被烧坏了。 从那以后,朴真真就把毛岸英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1955 年春天,志愿军计划把毛岸英的遗骨从初葬地大榆洞迁往陵园。 可当迁坟的时候,朴真真阿妈妮却死死挡在了坟前,她捶着胸口,放声大哭,反复说着:“这是我儿子的坟!”。 志愿军首长只好告诉她真相:这位烈士,是中国领袖毛泽东的儿子。 朴真真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随即眼泪夺眶而出。她默默地朝着北京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最终同意了迁坟,只是恳求让孙女小龙女继续为这位 “亲人” 守墓。 其实,毛岸英长眠于朝鲜,并不仅仅是一个意外,更是一种选择。他的妻子刘思齐曾多次请求将遗骨迁回国内,但毛泽东没有同意。 1954 年,彭德怀向毛泽东建议将毛岸英与其他烈士同等对待,安葬在朝鲜。毛泽东听后,以一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定下了基调,展现出一位伟大领袖的宽广胸襟。 于是,毛岸英的墓碑与另外 133 位烈士并肩而立,四周是七千棵青松。 如今,这座墓冢成了一个活着的记忆空间,朴真真的那份情谊并未随时间消散,早已化作当地人共同的约定,年复一年,他们总会来到这里扫墓,为烈士献上一束束金达莱花。 一位桧仓老人曾在 2003 年向来访的余夫先生回忆,当年的志愿军纪律严明,为了省下粮食救济民众,自己吃稀饭,甚至戒了烟,他病危的父亲也是被志愿军救活的。 这位老人说,要把志愿军的故事讲给子孙后代听,并郑重承诺:“只要朝鲜人民在,烈士们的坟墓也同在。” 这里也成了中国人追思历史的地方,人们触摸着 “和平万岁” 的铜像,缅怀那段岁月。 这座墓,早已超越了黄土与石碑,化作一种精神,在中朝两国人民的记忆里,永远留存。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人民网《毛岸英的尸骨为何没有运回国内安葬?》】

0 阅读:0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