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身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誓言,这个承诺她已经记了69年。 信息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美国老太太牧琳爱的中国心》 有个美国老太太,八十二岁把美国的家当全卖了,一个人跑到中国山东的村里住下。 她叫牧琳爱,在聊城那边的乡下,没人不认识她。 大伙都说,这老太太心里装着中国,装了一辈子。 1917年,牧琳爱生在河北,后来跟着父母搬到了山东聊城。 她爸妈是传教士,在当地建了教堂,牧琳爱就在这儿长到七岁,度过了最难忘的童年。 那时候中国正难,打仗的事常有,老百姓日子苦得很。 可牧琳爱没觉得苦,反而记着不少暖心事。 她常跟着爹去帮难民,给口吃的,看看小病。 虽说帮不了多少人,可那些事像种子似的,在她心里扎了根。 最让她忘不了的是村里的娃,那时候语言不通,她跟娃们就对着笑,蹲在地上画图画交流。 有个叫周仁杰的男孩,最爱在地上画花,他没见过多少真花,可画出来的花瓣特别艳,颜色涂得满满的,牧琳爱看一次就记了一辈子。 那些简单的快乐,成了她心里最珍贵的念想。 1930年,牧琳爱十三岁,不得不跟着父母回美国。 走的那天,她拉着小伙伴的手,舍不得松开,最后说下一句话:一定会回来的。 谁也没料到,这句孩子气的告别,竟成了她一辈子要守的承诺。 回美国后,牧琳爱开始了新生活。 她读书特别用功,后来成了护理学博士,当起了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很有本事。 她还成了家,有了孩子,日子过得旁人都羡慕。 可不管过多少年,她心里总惦记着聊城的老胡同,惦记着小时候一起玩的伙伴,夜里做梦都常梦到村里的土坯房。 直到1992年,牧琳爱都75岁了,才终于有机会重返中国。 一踏上聊城的土地,她就傻了眼——以前坑坑洼洼的乡村小路,变成了宽宽的柏油路。以前矮矮的平房,换成了崭新的楼房,变化大得快认不出了。 她第一件事就是找小时候的伙伴。四处打听,却听说周仁杰已经不在了,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难受了好几天。 好在还有几个老伙伴活着,见了面拉着手哭,说不完的话。 也就是这次重逢,让她打定主意:要回中国定居,回到这个让她牵挂的地方。 可偏偏这时候,美国的丈夫突然病了,她只能先回去照顾,定居的事就这么推迟了。 又等了六年,丈夫走了,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不用她操心了。 八十二岁的牧琳爱没再犹豫,把美国的房子、家具全卖了,带着一辈子攒下的钱,直接奔了山东聊城阳谷县的刘庙村。 当地政府知道了她的事,帮着收拾了住处,还时常来看她。 牧琳爱没把自己当外人,很快就融入了村里的生活。 她在院子里种满了鲜花,春天一到,满院都是香味,平时就骑着辆小三轮车串胡同,见了村民就笑着打招呼,用蹩脚的中文拉家常,谁家有难处,她都主动凑过去问。 她最上心的是村里娃的教育,知道小学缺电脑,她一下子捐了二十多台。 见教具不够,又拿了好几万买新书、新文具。 没事的时候,她就去学校当义务英语老师,发音准,又有耐心,娃们都爱围着她,叫她“牧奶奶”。 后来,在她的帮忙下,村里还建起了中美友谊幼儿园,娃们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除了孩子,牧琳爱还特别心疼村里的老人。 知道有老人得了白内障,看不见东西,她就联系医院,跑前跑后帮忙,最后帮三十二位老人免费做了手术,让他们重新看清了家的样子。 谁眼神不好,她就记着尺寸,托人帮忙配眼镜。 村里的路不好走,她出钱帮着修;想建果园增加收入,她也搭把手找树苗。 村图书馆书少,她就一趟趟往城里跑,添新书。只要是能帮上的,她从不说“不”字。 2006年,牧琳爱被评上了山东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记者去采访她,她穿着普通的布衣服,笑着摆手,说自己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值当这么夸。 到2013年,牧琳爱已经96岁了,又做了个让人佩服的决定,她签了遗体捐献书。 她跟身边的人说,自己活着的时候为中国做了点事,死了也想再尽份力,说不定还能帮到需要的人。 她总说,自己的心早就扎在中国了,这儿就是她的故乡,比美国还亲。 牧琳爱的事慢慢传开,好多人都被感动了。 她是美国人,却把中国当成了家,记着小时候的承诺,用一辈子去守护。 她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就是这些帮孩子、帮老人、帮村民的小事,透着最真的情。
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
火星探梦
2025-09-22 19:40:5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