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问道:“侄儿,能不能给我弄3

火星探梦 2025-09-22 21:42:20

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问道:“侄儿,能不能给我弄 300 发子弹?” 谁知,汉奸侄子手里的酒杯 “当啷” 撞在桌沿,脸 “唰” 地就白了:“你要子弹干啥?”“给游击队。”老妇人夹菜的手没停,语气平得像说买斤白菜,“啪!”侄子猛地拍响桌子,噌地蹦起来厉声吼:“你不想活了?” 1941年的河北莒城,正是抗日战争打得最苦的时候。 城里有日本人的岗哨,城外时不时有枪炮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城南关有个开馒头铺的女人叫马宗英,五十来岁,手巧心细,蒸的馒头又白又软,街坊邻居都爱买。 没人知道,这个看着普通的农妇,暗地里是党的地下情报员,跟丈夫王锡公一起,悄悄帮着抗日的队伍做事。 这年秋天的一个傍晚,马宗英刚关了馒头铺的门,就有人敲了敲后窗,是组织上的人。 来人没多坐,只悄悄交代了个任务:想办法弄三百发子弹,尽快送到抗日武装手里。说完又叮嘱了几句注意安全,就匆匆走了。 马宗英看着丈夫,眉头拧成了疙瘩。 子弹这东西,在当时比黄金还金贵,日本人管得严严实实,伪军也看得紧,寻常百姓连见都见不到,更别说弄三百发了。 夫妻俩坐在煤油灯底下,琢磨了一晚上,想了好几个办法都觉得不行。 直到天快亮的时候,马宗英突然拍了下大腿,她想起了侄子王云蓬。 王云蓬在伪军里当差,虽说穿着伪军的衣服,替日本人做事,但马宗英记得这孩子小时候家里穷,常来家里蹭饭,自己没少给他塞馒头、送衣服。 这孩子本性不坏,说不定能念着旧日的情分帮个忙。 拿定主意,马宗英一早就去集市割了肉,买了瓶酒,中午的时候让丈夫去叫王云蓬来家里吃饭。 王云蓬以为是婶子想他了,没多想就来了。 饭桌上,马宗英一个劲给侄子夹菜、倒酒,聊了些家常话。 等酒过三巡,王云蓬吃得正香,马宗英才慢慢放下筷子,声音压得很低,说出了要子弹的事。 王云蓬手里的筷子"当"地掉在桌上,脸一下子白了。 他盯着婶子看了半天,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他知道这事要是被日本人或上头发现,不光自己脑袋保不住,全家人都得受牵连。 可他又想起小时候婶子对自己的好,看着婶子恳切的眼神,心里又犯了难,坐在那儿半天没说话。 马宗英没催他,只是慢慢说着重话。 她说起城外日本人烧杀抢掠的事,说起抗日队伍缺枪少弹还在拼命,说起老百姓盼着太平的日子。 王云蓬低着头,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抬起头,轻轻点了点头,说自己尽量试试。 王云蓬回部队后,他琢磨了两天,想起顶头上司魏洪展是个贪小便宜的人,平时就爱收点烟酒、捞点好处。 于是他凑了点钱,买了两盒好烟、一瓶好酒,趁晚上没人的时候,悄悄去了魏洪展家。 进了门,王云蓬一边递烟倒酒,一边故意唉声叹气,说自己手下的人弹药不够,出去执行任务心里发虚,怕出了岔子挨批评。 魏洪展喝着酒,听着奉承话,心里美滋滋的,又收了东西,没多想就拍了胸脯,说第二天就让人拨三百发子弹给他。 王云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第二天拿到子弹,找了个机会,悄悄托人给马宗英带了句话:"中药配好了。"这是他们事先约好的暗号,意思是子弹弄到了。 马宗英接到信,赶紧和丈夫准备。 两人天不亮就起来蒸馒头,还特意把平时用的蒸笼改造了一下,在蒸笼夹层里弄了个小空间,刚好能放下装子弹的盒子。 馒头蒸好,夫妻俩把子弹小心藏进夹层,再把热乎的馒头摆上去,盖上盖子,推着小推车就往城里去。 到了城门口,岗哨是伪军在把守。马宗英早有准备,从推车里拿出几个刚蒸好的热馒头,笑着递给站岗的伪军,说天气冷,让他们垫垫肚子。 平时马宗英也常给守城的伪军送馒头,大家都熟了,伪军们接过馒头,随便掀开蒸笼看了看,见都是热腾腾的馒头,就挥挥手放他们进去了。 顺利取了子弹,夫妻俩又推着小推车往回走。出城门的时候,还是用同样的办法,递了几个馒头,没费周折就出了城。 回到家,马宗英赶紧把子弹从蒸笼里取出来,藏在柴房的柴堆里,又把蒸笼洗干净,像没事人一样继续蒸馒头。 当天夜里,天黑透了,八路军的同志就来了。 马宗英夫妇把藏在柴堆里的子弹盒子抱出来,交到同志手里。 来人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反复说着感谢的话。马宗英只是笑着摆手,说比起前线拼命的人,自己做的这点事不算啥。 从这以后,马宗英家就成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 夫妻俩借着开馒头铺的掩护,时不时帮着传递消息、送点物资,每次都做得小心翼翼,从没出过差错。 他们不求别的,就盼着早点把日本人赶出去,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火星探梦

火星探梦

火星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