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签协

天天纪闻 2025-09-29 12:46:19

中俄免签协议的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签协议正式落地,不少人当时还只是当作一条普通的外交新闻刷过,但当政策逐渐在现实中发酵,事情的走向明显开始“超预期”。   中俄免签协议的落地,本质上是把两国地缘相近的潜在优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和经济动能。   2024年政策刚公布时,不少人还觉得这只是外交清单上又一项常规操作,可不到一年时间,从边境口岸的人流变化到贸易数据的跃升,再到民间交往的深度融合,每一个细节都在证明这件事的影响远超当初的预判。   先看最直观的旅游市场,这几乎是政策效果最“立竿见影”的领域。2024年中国内地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就已经达到150.35万人次,同比增长115.1%,这个增速已经足够惊人。   而2025年上半年,光是乘飞机来中国的俄罗斯人就有66.2万,同比又涨了70%。   等到2025年9月15日免签政策正式试行,也就是对所有持普通护照的俄罗斯公民开放30天免签后,边境口岸直接迎来了“井喷式”客流。   吉林珲春口岸试行首日,入境俄罗斯旅客就超1000人次,同比增长104%,执勤民警不得不专门开设“单免专用通道”,还得选派俄语流利的人员驻场引导。   那些原本需要提前数周准备签证材料、反复核对行程的俄罗斯游客,现在揣着护照就能说走就走,谢尔盖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乘坐中俄大巴到口岸,填个表格就能进入中国境内。”   这种便利度的提升,直接让“中国游”成了俄罗斯人朋友圈里的新潮流,珲春市哇斯托克欢乐岛景区的预约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0%,家庭小团和自由行游客占比明显上升,就连黑河早市的商贩都练起了流利的俄语,双语招牌在摊位前摆得整整齐齐。   这种从“团队限定”到“个人自由行”的转变,不仅让旅游更有温度,也让消费潜力彻底释放,俄罗斯游客在超市、特产店、服装店的消费占比节节攀升,连吉林省9月1日启动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都跟着火了起来。   如果说旅游是“面子”,那贸易就是这一切的“里子”。以往俄罗斯商人来中国做生意,最头疼的就是签证问题,提前数周申请、材料繁琐、等待时间长,多少商机就在这来回折腾中错过了。   免签政策一落地,这个痛点直接被解决,企业高管过来考察的周期缩短30%,边贸结算效率提升40%,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数字,而是真金白银的收益。2024年中俄贸易额已经达到2448亿美元,其中70%依赖短期商务互访,免签政策等于是给这些商务往来“松了绑”。   以黑龙江黑河口岸为例,预计免签将带动跨境贸易额增长25%,更重要的是还催生了“中俄商贸服务综合体”这样的新业态——以前需要中介反复对接的商务洽谈。   现在俄罗斯客商当天就能飞过来实地考察工厂,看完样品就能当场敲定订单,这种“零门槛”的交流模式,让两国贸易从“大宗批发”向“精准对接”转变。   2024年前七个月,中俄双边贸易额就突破1560亿美元,同比猛增27.5%,全年突破2500亿美元几乎已成定局,而免签政策带来的人员流动便利,还在继续给这个增长势头“添柴加火”。   更关键的是,这种便利化带来的不只是单向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形成了“中国-俄罗斯-中亚”的人员流动闭环。   免签政策和上合组织框架形成了巧妙的联动,俄方人员可以经中国中转至中亚五国,中国游客也能借道俄罗斯前往欧洲,这种区域联动效应在今年一季度就有了体现——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超过900万人次,同比增长40%以上。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两国互免”,而是把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周边国家的发展需求拧成了一股绳。   要知道,中国最近一直在扩大免签“朋友圈”,从法、德等欧洲六国,到巴西、阿根廷等拉美五国,再到沙特、阿曼等海合会国家,现在加上俄罗斯,适用单方面免签政策的国家已经达到47个。   但中俄免签的特殊之处在于,两国不仅有贸易互补性,还有深厚的战略互信,这种基础让免签政策的效果成倍放大,不是简单的“开放名单增加一个”,而是搭建起了一座连接欧亚大陆的“人员桥梁”。   2025年中俄双向流动规模预计突破300万人次,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相遇,是无数笔生意的成交,是无数种文化的碰撞。   说到底,中俄免签协议的“超预期”,其实是顺应了两国人民渴望便利往来、深化合作的共同需求。   当政策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能让普通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生意人高效对接的商机、让邻里之间更亲近的纽带,它产生的能量自然会超出所有人的预判。   从边境口岸的繁忙景象,到贸易数据的节节攀升,再到民间交往的温情瞬间,这些都在证明:真正有生命力的政策,从来都是扎根于现实需求的土壤,而中俄免签,正是这样一颗结出了“超预期”果实的种子。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