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部军事政治总局副局长、阿赫马特特种部队指挥官阿普蒂·阿劳迪诺夫中将宣称

天天纪闻 2025-10-01 15:46:30

俄罗斯国防部军事政治总局副局长、阿赫马特特种部队指挥官阿普蒂·阿劳迪诺夫中将宣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军不可恢复的人员损失(包括阵亡、永久失踪、重度伤残等不能重返战场的人员损失)总数已达170万人。   阿劳迪诺夫中将向阿赫马特特种部队的官兵们发表讲话称,阿赫马特特种部队选拔军官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够组织战友作战,至于军衔、服役年限、身高或鞋码都无所谓。此外,阿劳迪诺夫还指出:“我不在乎你的国籍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170万人这个数字,看着夸张,却未必真实。先看乌克兰的人口基数,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3年乌克兰常住人口仅3773.28万,较冲突爆发前的2021年减少了656万余人。   若真有170万军事人员失去战斗力,相当于该国每22人中就有1人成为不可恢复损失,这对于一个总人口不足4000万的国家来说,显然超出了合理战争损耗的范畴。   要知道,即便是二战中伤亡最惨重的苏联,在四年战争里军人死亡总数约866万,占当时总人口的4.4%。   而阿劳迪诺夫宣称的乌军损失占比已接近4.5%,且这还仅是"不可恢复损失",若再加上可恢复的受伤人员,乌克兰几乎要掏空所有适龄男性人口,这与战场实际态势完全不符。   再对比双方公布的其他数据,这种夸大就更明显了。俄罗斯国防部称已摧毁乌军坦克和装甲车21698辆,各类火炮和迫击炮约2.2万门,但《生意人报》统计显示,冲突升级前乌克兰重型装备总量仅约8800件。   相当于俄军摧毁了超过自身宣称的乌军战前装备总量2.5倍的装甲车辆,这种数据上的矛盾足以说明其战报存在严重水分。   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024年12月公布的数字是乌军阵亡4.3万人、受伤37万,西方情报机构估计俄军伤亡总数约80万,双方公布的敌方损失数据虽都可能有夸大,但与170万这个数量级相比,明显更接近战争的实际规模。   这种夸张的数字宣传本质上是现代战争中信息战的一部分。俄乌冲突延宕三年,战场已进入僵持状态,双方都试图通过放大对方损失来打击士气、争取国际支持。   俄罗斯之所以抛出170万这样的惊人数字,一方面是为了向国内展示"特别军事行动"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想给乌克兰及其西方支持者制造心理压力,暗示乌军已濒临人力枯竭。但这种脱离现实的数据反而暴露了其宣传策略的困境——当战场进展不如预期时,只能通过虚高的数字来维持舆论优势。   阿劳迪诺夫关于阿赫马特特种部队选拔标准的言论,恰恰从侧面印证了俄军面临的兵源压力。   他强调"不在乎军衔、服役年限、身高鞋码",甚至"不在乎国籍",只看"能否组织战友作战",这种实用主义的选拔标准,实际上反映了俄军在持续战争中对有经验战斗人员的迫切需求。   从冲突初期的正规军作战,到后来依赖瓦格纳雇佣兵,再到现在阿赫马特部队放宽选拔条件,这一系列变化说明俄军也面临着人员损耗带来的战斗力维持问题。   如果真如他所说乌军已损失170万,俄军何必如此降低门槛扩充兵力?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进一步削弱了其战报的可信度。   从战场实际态势来看,财新网2025年1月的报道指出,两军交火线自2022年11月后就未发生大的变动,虽激烈交火持续,但整体处于僵持状态。   这种态势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出现单方向的百万级人员损失。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二战时期的人海战术,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作战使得人员损耗率相对可控,即便三年激战,双方伤亡总数也难以突破百万级别,更别说某一方单独承担170万的不可恢复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阿劳迪诺夫提到"不在乎国籍"的选拔标准,这与俄罗斯近年来吸纳外籍人员加入作战部队的做法一致。   从叙利亚志愿者到中亚地区招募的人员,俄军正通过多种渠道补充兵源,这恰恰说明其自身兵源储备并非十分充裕。而这种对国籍限制的放宽,也带来了军纪管理、指挥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并非如其宣称的那样只是"看重人的品质"那么简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战争数据的真伪需要保持基本的逻辑判断。170万这个数字既不符合乌克兰的人口承载能力,也与战场态势和装备损耗数据相互矛盾,其宣传目的远大于实际参考价值。   俄乌冲突的真实伤亡情况或许永远无法完全厘清,但通过交叉比对第三方数据和战场态势分析,至少能得出相对客观的判断——任何脱离基本人口和军事常识的数字,都只是信息战中的宣传工具而已。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更需要警惕这种被放大的数字背后的舆论操控,避免被卷入情绪化的信息漩涡,而应基于事实和逻辑去看待这场持续已久的冲突。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