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敬佩高志凯是“为国为民的外交官”,但一个事实常被忽略:他已离开外交部近20

天天纪闻 2025-10-01 15:46:30

很多人敬佩高志凯是“为国为民的外交官”,但一个事实常被忽略:他已离开外交部近20年,最高职级是参赞,并非大使。那他如今的“战场”在哪?   高志凯的故事得从2004年讲起。这一年,他正式离开外交部翻译室,带着给邓小平当翻译的经历和耶鲁法学博士的头衔,转身投入更复杂的国际博弈场。   不过,这位被外界称为“外交官”的人,此后近20年再没拿过外交护照,却在多个领域开辟了新战场。   在全球化智库(CCG)担任副主任期间,高志凯把当年翻译外交文件的严谨劲儿用在了政策研究上。   他提出的“鱼钩与长矛”理论被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安保设计,通过平衡防御与威慑策略,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在大型活动安全管理上的创新思路。   2018年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他直接用拉脱维亚总统的例子说明,小国也能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经济突围,这种务实的分析方式让沿线国家代表频频点头。   从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副总裁到中海油高级副总裁,高志凯在金融与能源领域的跨界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   2006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利后,他主导建立中新高技术产业投资基金,通过100亿人民币的规模向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布局,这种“曲线突围”的策略比单纯的海外并购更具可持续性。   在大和资本市场任职时,他推动中日企业在氢能源领域的合作,用“技术换市场”的模式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相关案例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库。   真正让高志凯成为国际舆论焦点的,是他在南海问题上的“东经118度线”理论。   2025年马尼拉论坛上,他当着菲律宾前总统的面,逐条引用《美西条约》《华盛顿条约》等国际法文件,指出菲律宾西部边界的历史依据。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方式,让现场菲律宾学者哑口无言,连CNN都评价他“用法律武器改写了南海博弈规则”。   更绝的是,他在接受BBC采访时,直接反问主持人:“如果英国有人质疑《大宪章》的法律效力,你们会怎么处理?”这种类比让西方媒体的偏见无处遁形。   在学术与公共外交领域,高志凯同样保持着高强度输出。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他提出“AI发展不能搞美国独尊”的观点,用中国拥有全球50%AI研究人员的数据反驳技术垄断论。   面对美国副总统万斯“乡巴佬”的侮辱性言论,他在CNN直播中用“中国城市人口是美国总人口三倍”的事实打脸对方,同时强调“真正的文明差距在于包容度而非GDP”。这种既有数据支撑又不失温度的表达,让他在西方主流媒体拥有了稳定的发声渠道。   值得关注的是,高志凯始终保持着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力。在苏州大学担任讲席教授时,他把当年给邓小平翻译的经历转化为《国际谈判实务》课程案例,教学生如何在压力下保持逻辑清晰。   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上,他对台下创业者说:“真正的国际化不是英文流利,而是能让外国人用中文思考。”这种观点引发了在场企业高管的深度共鸣。   如今的高志凯,虽然早已不在外交部大楼办公,但他的影响力却渗透到国际事务的各个角落。   从联合国总部的谈判桌到华尔街的投行会议室,从南海的法理博弈到人工智能的技术竞争,这位“非典型外交官”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外交智慧,从来不限于护照上的头衔。   正如他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采访时所说:“战场的形态在变,但捍卫国家利益的初心永远不变。”

0 阅读:0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