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生一起悲剧,一家三口来自东北,移民新加坡多年,住在组屋。父母都是高知,女儿在新加坡名校就读,曾 是学霸,拥有剑桥博士学位,但后来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 来自东北的高知父女,一个是剑桥博士,一个是老研究员,最后却双双离世70多岁的父亲遗体成白骨,47岁的女儿徐娜倒在客厅。 法医说父亲先走,失去照料的她熬了一个月,疑似饿死。谁能想到,徐娜的前半生是妥妥的“学霸天花板”? 1997年拿全国华文写作冠军,2001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毕业,两年就拿硕士,2008年更是捧回剑桥博士证书,之后还在法国做研究员。 父母都是搞研究的高知,一家子移民新加坡后,在邻居眼里就是踏实过日子的普通家庭,怎么看都是人生赢家的剧本。 变故从2016年开始,徐娜的母亲病逝,家里就剩父女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徐娜精神出了问题,生活慢慢不能自理,照顾她的担子全压在老父亲身上。 从2017年起,这对父女成了小区“透明人”,老父亲出门戴帽戴口罩,拎着米袋子低头走路,有人打招呼也不回应。 徐娜偶尔在电梯厅拍手唱歌,看着不对劲,却从没麻烦过别人。去年8月底后,他们家的门就几乎没开过。 今年10月,7楼住户家天花板开始“滴血”,还飘着像捂坏海鲜酱的臭味,忍了几周才报警。 警方开门时,连老警员都沉默了,徐娜没了呼吸,卧室里的父亲早已成白骨。其实邻居早该察觉异常,10楼住户因为臭味全天关窗,社区也上门排查过,可谁都没往最糟的地方想。 新加坡一直吹“乐龄社会”多靠谱,65岁以上老人占比快20%,护联中心主动联系老人,组屋有紧急呼救系统,乐龄站还定期探访。 可这些福利,偏偏漏了徐娜家。社区志愿者说,这家人从不参加活动,门都少开,再全的保障网,也罩不住主动把自己关起来的人。 这事儿最让人无奈的,不是“学霸陨落”的可惜,而是看似完善的社会福利,对边缘家庭竟如此无力。 高知家庭的骄傲,让他们不愿向外求助;邻居的“不打扰”,成了错失援手的遗憾。 你们觉得,要是邻居早点多问一句,或者社区能更主动突破“紧闭的门”,这起悲剧能避免吗? 遇到看着“不对劲”的邻居,你会选择主动关心,还是怕打扰而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