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延津县循环经济“三招破局”:年创50亿产值,蹚出产业升级绿色新路径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亚林通讯员张广秀邵明晖

从“废料堆积”到“变废为宝”,从“传统制造”到“绿色循环”,延津县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资源循环再生园区入驻企业超110家,年总产值突破50亿元,获评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循环再生工业园区,更培育出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循环经济三大主导产业,构建起“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其核心,在于用“高位统筹、创新突破、高效利用”三招,把循环经济打造成产业升级的“绿色引擎”。

高位统筹,绘好循环经济“规划图”

要发展循环经济,顶层设计是关键。延津县从“规划、图谱、布局”三方面发力,让产业发展有章可循。

规划先行定方向: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顶尖机构,划定6.95平方公里园区范围,还出台节能、节水等配套法规,明确“资源循环利用”核心目标,让园区建设不跑偏。

图谱引领补链条:绘制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图,围绕“城市矿产”和废弃物处置两大主线,构建起废旧电池、废旧汽车、生活垃圾等多条产业链。比如废旧电池能从拆解到提炼碳酸锂“吃干榨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后,炉渣还能做新型建材,实现“一物多吃”。

关联布局聚合力:新上项目不盲目落地,而是按“资源能循环、能源能共享”原则规划位置。相邻企业可互通废料、共享设施,比如汽车拆解产生的废钢铁,直接供给下游加工企业,减少物流成本,形成同类产业集聚效应。

创新突破,打造产业升级“硬内核”

循环经济要提质,必须靠技术和产业创新“破局”。延津县瞄准三大细分领域,培育出多个“行业标杆”。

废旧电池回收——河南首家双“白名单”企业领跑。依托中鑫新材料,打造“锂电池拆解—材料回收—提炼生产”完整产业链,打破“北方无湿法”格局。该企业手握7项专利、参与4项行业标准制定,年处理10万吨废旧锂电池、产1万吨碳酸锂,是河南唯一同时入选工信部“再生利用”“梯次利用”双白名单的企业。

废旧汽车拆解——年拆6万台,废料全利用。建立废物分类收集系统,拆解汽车不仅回收废钢铁、废塑料,还能处理废电路板、废矿物油。危险废物处置规范,让“退役汽车”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材料仓库”。

垃圾焚烧发电——AAA级标准,年发3.15亿度电。首创环境能源公司以“焚烧发电+固废再利用”模式,年处理82.16万吨生活垃圾,发电足够10万户家庭用一年;产生的飞灰、炉渣还能生产轻质墙体材料,实现“垃圾零填埋”,获评国内最高级别的AAA级生活垃圾焚烧厂。

高效利用,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高效”,延津县从“节能、服务、科创”三端发力,让资源利用率拉满。

节能降耗——三项指标100%,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全利用,清洁能源全覆盖;新建高耗能项目必须达国内先进能效,如今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碳排放强度均低于河南平均水平,还诞生了新乡制药、天利热工两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平台赋能——交易额5亿,破解行业痛点。搭建再生资源互联网监控和回收平台,解决“数据难核实、抵扣成本高、政策难落地”等问题,让企业回收、交易更规范,自运行以来已促成5亿元交易额。

科创支撑——35家高新企业,4家“小巨人”领跑。政企校合作建59个研发平台、1个中原学者工作站,培育出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含4家国家级“小巨人”),用技术创新让循环经济“更聪明、更高效”。

如今的延津县,正以循环经济为纽带,让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加速快跑”。未来,这里还将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升级技术水平,让“变废为宝”的绿色故事,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