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真正担心印度的,不是印度和美国联手,而是印度共产党上台。如果印共真的掌权,我

中国真正担心印度的,不是印度和美国联手,而是印度共产党上台。如果印共真的掌权,我们可能会见证另一个“中国崛起”! 印度共产党,1964年成立,在西孟加拉邦,竟然通过民主选举连续执政了34年。 在这三十多年里,他们干了件大事:彻底的土地改革。 一转手,就把土地分给了1500万佃农。 效果立竿见影,当地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贫困率直接砍掉了36%。 他们甚至还把民主管理下放到村一级,这套玩法后来还影响了印度宪法的修订。 在印度南部,有一个名叫喀拉拉邦的地方,被誉为“社会发展奇迹”的摇篮,这里正是印度共产党(马列派)推行所谓“喀拉拉模式”的实验田。 尽管这个邦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但当地共产党大胆推行了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 全民免费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高覆盖率的公共服务。 长期以来,喀拉拉邦的人类发展指数几乎可以与一些发达国家媲美,这套组合拳在地方层面显得效果显著,甚至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研究。 仔细分析,这套“模式”里确实带有不少“中国模式”的影子。 他们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相信国有化和计划经济能够支撑工业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上投入大量资源,强调社会公平,努力缩小城乡和贫富差距,并且善于利用地方试点实验的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不过,这样一个在地方层面大放异彩的“样板间”,在全国范围内却几乎成了一栋“烂尾楼”。 印共(马列派)的政治影响力远不如往昔,以2019年印度大选为例,左翼联盟的全国得票率骤降22个百分点,仅剩下可怜的7.44%,在议会里几乎拿不到几席。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印度社会和政治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印度教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国,莫迪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占据了舆论和政治的主导地位,印共传统的阶级叙事在全国语境下显得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内部问题更为致命。 印共经济政策过于保守,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尤其是在工业化和资本吸引方面失去了竞争力。 西孟加拉邦这个曾经的工业大本营,由于政策僵化和投资环境不佳,工业发展滞缓,资本外逃严重,导致党在经济实力和地方控制力上逐渐衰退。 结果,曾经被称为“模范省”的喀拉拉模式,虽然在地方仍然闪光,却难以复制到全国,左翼力量在印度政治舞台上日渐边缘化。 党内自己也吵翻了天,到底是该学“中国模式”大胆改革,还是转向“拉丁美洲左翼道路”?这种摇摆不定,让他们错失了太多机会。 可要说他们彻底没戏了,也为时过早。 印共(马)依然有超过104万的党员,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根基深厚。 更重要的是,印度社会贫富差距还在拉大,很多人指责莫迪政府的政策只让少数寡头富了起来。 一旦经济出问题,或者现政府犯下大错,印共的社会主义主张就有可能重新抓住人心。 这才是中国真正纠结的地方,咱们看印共,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却都极具挑战的未来。 一种可能是,印共奇迹般复兴,把它的“类中国模式”在全印度推行。 那中国将面对一个怎样的邻居?一个拥有14亿人口、手握核武器、意识形态相近、发展路径雷同的“镜像国家”。 这不仅是经济上的竞争,更是发展模式话语权的争夺,一个崛起的印度将彻底改变南亚乃至整个印太的战略平衡。 另一种可能是,印共继续沉沦,印度在现有道路上和美国深度绑定。 那中国就要直面一个地缘政治上的强大对手,所以,印共的存在,让中国看到了一种“亦敌亦友”的可能性。 一个由它执政的印度,会更独立、反美,可能成为中国的战略伙伴,但同样是这个印度,也可能因为模式太像,成为最可怕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