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10月13日报道:“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经与澳大利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10月13日报道:“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经与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签署协议,最快从今年第四季度起,必和必拓对华铁矿石出口的部分现货交易改用人民币结算,而非美元。不过该消息尚未得到证实。报道称,这标志着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其实这事看着是人民币和美元在结算上的较劲,本质就是中国手里握着全球七成五的铁矿石海运进口量,终于把这种没人能替代的市场体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谈判话语权。   中国每年得吃下超过11亿吨的进口铁矿石,全球所有飘在海上的铁矿石里,每四吨就有三吨是运到中国的,这种规模根本不是哪个国家能随便替代的。   印度的需求还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日韩加起来也吃不下五分之一,对必和必拓这种矿企来说,要是丢了中国市场,基本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命根。   过去咱们虽然是最大的买家,却一直没什么话语权,说白了就是咱们以前都是散兵游勇,没形成合力。   以前国内的钢企都是各自为战,被海外矿商逐个压价,人家说要涨价就涨价,2025年的时候必和必拓还敢把长协价报到109.5美元/吨,比当时82美元的现货价高出27.5美元,就因为他们摸准了咱们的刚需,知道咱们不买不行。   直到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把宝武、鞍钢这些行业巨头的采购权全整合到一起,才算有了统一的“买方联盟”,终于能攥着拳头跟矿企叫板了。   这次必和必拓肯妥协,就是咱们用市场体量硬砸出来的结果。8月份谈判的时候,必和必拓还嘴硬着要涨15%,死活不肯用人民币结算,觉得吃定了中国这个大市场。   结果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直接下了停购令,所有用美元结算的必和必拓铁矿石,不管是新下的订单还是已经运到港口的货,一律都不收。   这一下就正好打在了必和必拓的七寸上,要知道必和必拓85%的铁矿石都要销往中国,每年给中国出口的量就有1.2亿吨,就停购一个月,他们就得损失20亿美元,澳大利亚股市当天就暴跌了4.2%,市值一下蒸发了近80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咱们早就铺好了后路,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力拓一看这架势,立马就表态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FMG也赶紧加快了谈判进度,必和必拓一下就陷入了孤立,没到一周就乖乖妥协了。   这背后不只是短期的施压,更多是咱们长期布局的结果。这些年咱们一直在拓宽铁矿石的来源,2024年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占比已经降到了60.07%,从巴西、南非进口的量都在涨,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年底就要投产了,那可是储量50亿吨的优质矿,每年能产1.2亿吨,等它投产后,中国对澳大利亚、巴西铁矿石的依赖度能从80%降到65%。   有了这些替代选项,咱们在谈判时腰杆自然就硬了,必和必拓也清楚,要是真丢了中国市场,再想找下一个能吃下这么多量的买家根本不可能。   而且对必和必拓来说,用人民币结算其实也不亏,以前他们换美元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每年光汇兑损失就有12亿澳元,对冲汇率风险的成本还得增加40%,现在改用人民币,资金周转率能提升35%,每年的年化收益还能多赚2.1亿美元,这笔账他们心里算得门清。   更关键的是,这一步棋直接戳破了“矿产美元”的垄断。长期以来,铁矿石跟石油一样,都被绑在美元结算体系里,普氏指数由西方机构主导,价格不透明还容易被操纵,咱们以前只能被动接受这个价格。   现在不一样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交易量已经是新加坡市场的23倍,期货价格跟现货价格的相关性超过0.9,很多矿企已经开始用咱们的期货价格当定价基准,咱们还推出了“北铁指数”来替代普氏指数,人民币结算正好能跟这些定价工具配套起来,等于从根上开始重构铁矿石贸易的游戏规则。   这股势头已经慢慢蔓延开了,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里,48%都用人民币结算,巴西淡水河谷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从12%涨到了27%,就连咱们钢材出口的人民币结算占比都到了18%,已经形成了“进口铁矿石-出口钢材”的人民币闭环。   当然,这还只是个开始,现在人民币在铁矿石结算里的份额还不算高,预计到2026年也才到15%,金融市场开放度这些制约因素还存在。但就像中国央行说的,货币国际化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是靠千万笔实际交易堆出来的,这次必和必拓的妥协就是个明确的信号,全球最大买家的话,终于有人愿意听了。   这些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里的占比从2020年的61%降到了2025年的55%,全球很多央行都在减持美债,这背后其实就是大宗商品结算权在慢慢转移带来的影响。   说到底,这不是一次偶然的突破,而是中国市场体量带来的必然结果。以前咱们是“大买家却没话语权”,现在通过整合采购力量、分散矿源、建立自己的定价体系,把那七成五的进口量真正变成了谈判桌上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