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经为中美会谈达不成协议而作准备,美国为这次峰会开的条件太多,除了中美贸易,美国还希望在核管控,甚至俄乌战争等,都能得到中国的帮助。中国则希望美国明确反对台独等。 先说说美国开出的那些条件有多繁琐。贸易上的要求延续了之前的套路,既想让中国多买美国大豆、波音飞机这类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又不肯取消对华芯片、电动车等关键领域的关税限制,甚至还要求中国稳定稀土资源的出口供应,完全是只算自己的经济账。 核管控方面,美方希望中国加入更严格的核材料核查机制,却对自身扩大核威慑体系的动作避而不谈,这种双重标准让谈判很难找到平衡点。更让人意外的是俄乌战争议题,美国竟然想让中国减少与俄罗斯的正常经贸往来,甚至变相要求中国配合对俄施压,全然不顾中国一贯坚持的中立立场。 美国这种 “漫天要价” 的风格其实早有先例。之前众议院中国委员会就曾联合 12 位共和党议员,给总统写信要求在会晤中提出 10 项诉求,从台海军事行动到南海问题全都囊括在内,还美其名曰 “让中方展现诚意”。 而提前为谈崩做准备的举动,更暴露了他们的矛盾心态 —— 既想通过对话解决自身难题,又不愿在核心利益上做出实质让步。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商务部已经悄悄制定了 “会谈失败后的对华制裁预案”,涉及的实体清单比去年又增加了不少,显然没抱定完全谈成的指望。 相比之下,中国的诉求始终聚焦在核心利益上,台湾问题就是绕不开的关键。王毅早就明确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方要求美方切实兑现不支持 “台独” 的承诺,停止武装台湾。 这不是空泛的政治表态,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现实考量:美国一边说着 “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一边却持续对台售武,甚至接待 “台独” 分子,这种 “战略模糊” 的操作已经多次引发局势紧张。 从历史上看,中美建交谈判时美方就曾在对台问题上反复摇摆,卡特政府当年想在撤军后继续售台武器,被邓小平直接拒绝,如今类似的矛盾再次摆在谈判桌上。 双方的立场差异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利益逻辑。美国想把经贸、安全、地区议题打包谈判,用多元诉求增加筹码,可中国始终坚持 “核心利益不容交易”。 就像中美元首通话时强调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绝不为任何形式的 “台独” 势力留下空间,这是 14 亿多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 而美国那些看似繁杂的条件,很多都透着功利算计:大豆采购关系到农业州选票,波音订单牵扯制造业形象,核管控和俄乌议题则是为了巩固其全球霸权,每一项都带着明确的国内政治或地缘利益考量。 有意思的是,即便立场分歧明显,双方仍在维持对话渠道。毕竟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贸易战的代价谁都承受不起 —— 美国农民盼着中国的大豆订单,中国企业也希望解除芯片关税限制,这些利益交融点成了对话的基础。 但基础不代表能轻易达成协议,尤其是美国把台湾问题和经贸议题搅在一起的做法,让谈判难度陡增。中方多次明确,“台独” 不能成为交易筹码,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先有明确态度,否则其他议题根本无从谈起。 现在外界最关注的,就是美国会不会放弃 “战略模糊”,给出反对 “台独” 的清晰承诺。从过往经验看,美方常说 “不支持台独”,却总在实际行动中打擦边球,这种 “言行不一” 的作风让中方难以信任。 而美国那些附加条件,要是不能拿出对等的诚意,恐怕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毕竟谈判讲究的是互惠互利,光想让对方让步,自己却守着既得利益不动,这样的对话很难有实质成果。 随着峰会日期临近,双方的试探还在继续。美国的 “预案” 和中国的 “红线” 形成鲜明对比,这场博弈的走向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关系走向,也会影响全球经济和地区安全局势。 最终能不能谈成,关键就看美国是否愿意正视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不是抱着 “漫天要价、坐地还钱” 的心态拖延时间。 中美还得谈,但怎么谈、谈什么、谁让步,不再是过去那种“你说我听”的单边戏码。世界在看,棋还在下,下一步,关系着的不只是中美,更是全球经济的走向。 信源:环球时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