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用“竹竿”在高空捅下无人机 面对乌军频繁使用的廉价无人机,俄军深知动用防空导弹拦截的成本过高,“换血”太亏,于是便给自家无人机进行了一点“小小的改装”,让其承担起了拦截敌无人机的重任。 一段不到十秒的战场视频最近刷爆了军迷圈:俄军第 98 空降旅的一架无人机顶着根长棍,像精准投掷的长矛般扎向乌军侦察机,棍头微型炸药瞬间引爆,目标螺旋桨当场碎裂,直直坠向地面。这场 “竹竿捅飞机” 的操作,让不少人看愣了,毕竟谁也没想到,现代无人机战场竟会退回 “拼刺刀” 的原始逻辑。 这法子能火,全是被 “成本账” 逼出来的。乌军如今常用的 FPV 无人机,单架成本还不到 1000 美元,却专挑俄军装甲车辆、能源设施下手,有时一晚上就出动上百架搞饱和攻击。 可俄军这边,S-400 防空导弹一枚就得 100 多万美元,用这 “黄金炮弹” 打 “塑料飞机”,拦一次亏一次,长期下来根本扛不住。更头疼的是高端防空系统还爱 “认错人”,去年年底就有俄军苏 - 30SM 战斗机被自家 S-400 误击坠毁,飞行员差点出事。 俄军的 “竹竿战术” 也是从碰壁中磨出来的。最早只是把实心木棍绑在民用无人机下,纯靠物理撞击毁伤目标,结果常常是对方没坠机,自己的无人机先因为冲撞力散了架,成了 “两败俱伤” 的赔本买卖。 后来前线士兵慢慢改良,把木棍换成更轻便的材料,棍头加装从废弃弹药里拆出的微型炸药,药量精确控制在 “刚好炸坏螺旋桨却不伤及自身” 的范围,单架改造成本压到了 500 美元以内。 这套战术玩的就是精准和隐蔽。操作人员得经过一两周专项训练,用第一视角在 50 米左右的低空操控,专挑乌军无人机航线固定的弱点,从侧后方悄悄贴上去。 整个过程没有导弹尾焰,也没有强烈的雷达信号,就算乌军开着电子干扰器,也挡不住这实打实的物理撞击。有战场视频显示,最熟练的飞手能在建筑群缝隙里穿梭,十秒内完成接近、撞击、撤离的全套动作,安静得只剩最后那声微弱爆响。 但这招并非万能。遇上高速飞行的自杀式无人机,“竹竿机” 根本追不上;要是碰到十几架无人机同时扑来,单架拦截机最多能捅下来两三架,效率立马掉链子。 到了雨雪天更麻烦,飞手视线受阻,操控精度大减,这套战术基本就得歇菜。而且飞手压力极大,撞击瞬间差几厘米就可能让自己的无人机被波及,实战中的失败率高达三成。 攻防博弈早已经开始升级。乌军很快学着给无人机绑上更长的空心钢管,里面塞满钢珠,撞击时钢珠四溅,能扩大破坏范围;还有人把手榴弹绑在棍端,靠撞击触发引信搞范围杀伤。 俄军也在补短板,一边训练士兵在复杂地形搞低空拦截,把技巧变成常规战术,一边研发能扛极端天气的 “冷杉” 专用防空无人机,甚至给农用飞机加装导弹,搞出多层次防御网。 如今战场上的这些 “小发明”,大多来自基层士兵的实战总结。有人换了轻质合金棍减少自伤,有人加了红外装置适应夜战,每处改动背后都是好几次失败的教训。这场较量早就不只是装备的比拼,更成了谁能把 “穷办法” 用得更巧的竞赛。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