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市场又将迎来新改革。
日前举办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证监会将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的一大重心,就是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从“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到科创板“1+6”改革举措出台、股债联动强化、科创债ETF推出等,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科技创新从一个点子,到投向市场,再到形成规模,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钱、大量的资源。因此,一个对科技创新足够友好的资本市场生态,一个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可以说,这一系列改革,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即将进入“十五五”时期的当下,显得尤为关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分别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前两项。而在介绍和解读四中全会精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说,要创新育新,使未来10年产业蓄势发力的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从全会公报与发布会看,实现“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的路径,一方面是要培育壮大已具一定基础和规模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是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都可被归为“新事物”的范畴。而前者的成长扩张、后者的早期培育,都面临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共性问题,往往需要更大规模的耐心资本投入和更灵活、更包容的环境。从这点看,资本市场天然具有分散风险、共享收益的优势,契合“新事物”的特性,应承担更多更重要的支撑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证监会反复强调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应该看到,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深化改革中着力破解。
比如传统估值方法与科创企业特征不匹配,比如对失败的宽容度较低,又比如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足等,可以通过建设更灵活的退出机制、优化对国有投资机构的考核机制、吸纳更多海外资本等改革,持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竞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更进一步地看,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加速演进,可以预见的是,“十五五”期间,不仅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越来越多的新事物会接连涌现,既带来新的发展动能,也势必带来新的问题。扶持、引导、监管、治理……对策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可以成为共识——对待新的事物,需要更前瞻、更灵活、更包容的新理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