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联储必须要拉爆东大吗?美国眼下最大的麻烦,不是别人传得沸沸扬扬的美债危机,而是

美联储必须要拉爆东大吗?美国眼下最大的麻烦,不是别人传得沸沸扬扬的美债危机,而是它被自己套进了一个“利息陷阱”。 过去这三年,美联储靠着疯狂加息,把全球的资金都吸进了美国银行系统里。这些钱在那儿吃着高利息,连本带息翻了几倍。 问题是,一旦美国降息,这些钱就会立刻撤走,像潮水一样卷走银行的流动性。 那时,银行挤兑会在几天之内引爆,从中型到大型银行都会撑不住,美国当然清楚这一点,所以现在哪怕全球都在降息,它也只能硬撑着维持高息。看似强势,其实早就骑虎难下。 故事得从三年前说起,2022年3月之前,美联储为了应对疫情搞了好几年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结果把通胀拱到了近半个世纪的高点,核心PCE指数一度逼近7%,远远超出2%的长期目标。 被逼到墙角的美联储只能急刹车,开启了近半世纪以来最猛的加息周期,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连着加息11次,累计幅度高达525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从接近零一路抬到5.25%-5.50%的高位。 这波操作确实够狠,全球的热钱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争先恐后地往美国银行系统里钻,毕竟哪里利息高资金就往哪跑,截至2025年10月,美国银行系统的存款总额已经冲到了18.505万亿美元,这些钱安安稳稳地吃着高利息,躺着就能实现资产增值,谁也不愿意轻易挪窝。 但美联储很快就发现,自己把自己架到了火上。 这些涌入的资金不是慈善款,而是冲着高收益来的,一旦利率下降,它们就会立刻脚底抹油。 2023年硅谷银行的倒闭已经给美国敲了最响的警钟,这家银行在低利率时期吸收了大量低成本存款,却把钱投到了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上,美联储持续加息让这些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而储户们听说银行亏损后,一天之内就试图提取420亿美元,直接让银行现金余额变成-9.58亿美元,只能无奈倒闭。 要知道,硅谷银行还只是一家专注科技领域的区域银行,现在美国银行系统里躺着的18万亿存款,要是因为降息集体撤离,那场面可比硅谷银行倒闭壮观多了,从中型银行到大型银行,恐怕没有一家能扛得住这种量级的挤兑,到时候整个美国金融系统都得跟着抖三抖。 这就是美联储陷入的死循环,加息是为了抑通胀、吸资金,可吸来的资金太多,反而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现在全球都已经进入降息周期,2025年10月,加拿大、阿联酋、卡塔尔等国纷纷宣布降息,欧洲央行也维持低利率不变,可美联储直到9月才敢开启首次降息,10月第二次降息25个基点后,利率仍维持在3.75%-4%的高位。 即便如此,美联储内部已经吵成了一团,10月的议息会议上出现了罕见的反对声音,有人觉得该多降点,有人觉得不该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更是含糊其辞,说12月是否继续降息“远非已成定局”,说白了就是不敢轻易迈开降息的步子,生怕一步踏错引发资金出逃。 再看看被大家热议的美债危机,37万亿美元的债务总额确实吓人,2025年还得偿还9.3万亿美元短期债务,日均还款250亿美元,全年利息支出更是高达1.2万亿美元,超过军费成为联邦政府第二大支出。 但美债问题再严重,美国还能靠着美元霸权和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底气慢慢周旋,大不了多印点钱、多发点债,总能找到接盘侠。 可利息陷阱不一样,它是即时性的风险,只要美联储敢大幅降息,资金就敢立刻撤离,银行挤兑可能在几天之内就全面爆发,这种速度和破坏力,是美债危机远远比不了的。 更有意思的是,高息环境其实还在加剧美债的负担,利息支出越来越高,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但美联储也只能硬着头皮扛。 美国银行业虽然靠着市场化运作,净息差还能维持在3%以上的水平,比欧洲、日本的银行日子好过些,但持续的高息已经让银行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它们既要给储户支付高额利息,又要担心资产端的债券价格波动,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硅谷银行的覆辙。 美联储现在就像走钢丝,一边是还没完全降到目标的通胀,一边是随时可能爆发的流动性危机,一边还有越来越重的美债负担,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当初美联储疯狂加息的时候,大概只想着怎么快速把通胀压下去,怎么把全球资金吸到美国,压根没料到会给自己套上这么个解不开的枷锁。 现在全球经济都在等着美国降息释放流动性,可美联储只能在高息的位置上硬撑,偶尔降个25个基点试探一下市场反应,这种看似强势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无奈。 毕竟比起所谓的“拉爆东大”,保住自己的银行系统不崩溃,才是美联储眼下最紧迫的任务,至于怎么彻底走出这个利息陷阱,恐怕连鲍威尔自己心里都没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祈祷这场豪赌能有个不算太糟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