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首先得明白,新加坡的华人早就不是“中国的华人”,而是“新加坡的华人”,这身份差着十万八千里,自然不会把中国的好坏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 新加坡的华人大多是19世纪从福建、广东过来讨生活的移民后代,算到现在已经传了四五代人,早就在当地扎下根了。 就像早年那些马六甲来的峇峇富商,比如薛佛记,他们在新加坡建医院、办学校、修自来水厂,把这里当成了真正的家,连他们的祖先神主牌都只认自己是当地华人,跟中国的联系早就淡了。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政府一直推行“多元一体”政策,反复强调不管是什么种族,首先得是新加坡人。 学校里教的是英语,这是全国通用的语言,虽然也教华语,但只是作为族群语言之一,目的是保留文化,不是培养对中国的认同。 政府还通过集选区制度让马来族、印度族都能在国会有代表,就是怕华人占多数导致其他族群不满,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华人,脑子里最先装的是新加坡的利益,而不是中国的好坏。 他们每天关心的是新加坡的物价涨没涨、组屋能不能申请到、孩子上学有没有名额,这些才是跟自己日子息息相关的事,中国发展得再好,也不能直接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自然不会太在意。 至于“华人最受欢迎”这个误区,其实在新加坡根本不存在这种说法,甚至华人有时还要刻意收敛自己的存在感。 新加坡虽然74%是华人,但它是个多元种族国家,马来族、印度族都是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把“种族和谐”看得比什么都重,绝对不允许华人搞特殊。 比如在学校里,不能只教中华文化,马来文化、印度文化也要学;在政府部门和大企业里,不能全是华人面孔,必须给其他族群留足位置。 早年华人企业家确实掌控了星展银行这些大机构,在房地产、金融领域占了优势,但这反而让一些其他族群的人心里有想法,觉得华人占了太多资源。 而且新加坡的法律和政策对所有种族一视同仁,甚至为了平衡,有时会给少数族群一些倾斜,比如马来族当兵能进更核心的部队,印度族在公务员招考里有隐性配额。 在日常生活中,华人也得处处注意,比如过年贴春联不能太张扬,吃团圆饭时也会尊重邻居的宗教习惯,生怕被说“搞族群特殊化”。 这种氛围下,根本谈不上华人最受欢迎,反而大家都在刻意维持平衡,避免让其他族群觉得被压制。 还有新移民的情况,就算是近些年从中国过去的华人,也很快就转变了心态。新加坡政府接收新移民时,就明确要求他们必须融入本地的多元社会,不能抱着“还是中国好”的想法。 这些新移民成立的社团,比如华源会,虽然也办跟中国有关的活动,但更多精力是帮大家适应新加坡的生活,比如教大家理解当地的种族政策、熟悉组屋申请规则。 他们就算跟中国有生意往来,比如做中新贸易的商人,也只是把中国当成合作对象,生意好坏看的是新加坡的政策和市场,不是中国本身的发展。 而且新加坡的福利体系、法治环境都是独立的,新移民拿到身份后,看病、养老全靠新加坡的制度,跟中国没有关系,时间长了自然就只关心新加坡的好坏。 说到底,新加坡是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的华人首先是新加坡公民,国家认同早就超过了族群认同。政府的政策引导、几代人的生活积淀,还有现实的利益关联,都让他们不会把中国的发展放在心上。 而“多元种族”的基本国策,又决定了华人不可能享受特殊待遇,反而要和其他族群平等共处,自然也就不存在“最受欢迎”的说法。 很多人觉得“华人多就该受重视”,其实是没搞懂新加坡的国情,那里的华人早就有了自己的国家和生活,跟中国只是有族群渊源,再没别的特殊联系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