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重机枪的防盾还是有用的,比如说郭留诺夫重机枪,曾经广受志愿军好评,据不止一个志愿

重机枪的防盾还是有用的,比如说郭留诺夫重机枪,曾经广受志愿军好评,据不止一个志愿军老兵的回忆,认为郭留诺夫前面的钢板关键时刻能救命的。     郭留诺夫重机枪本来是苏联二战期间搞出来的,目的就是替代老旧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     之前的马克沁是真笨重,光枪身加枪架就快五十公斤了,还得时刻带着水,在朝鲜的山地里转移阵地,那简直是折磨人。     郭留诺夫就不一样了,改成了风冷式枪管,不用再费劲加水降温,全重控制在三十公斤以内,还装了轮式枪架,平地上能拖着走,拆掉轮子还能当高射机枪用,妥妥的多面手。     最关键的是,它保留了一块厚实的钢板防盾,这块看起来不起眼的铁板,到了志愿军手里,可就发挥了大作用。     要聊这防盾的价值,得先说说志愿军当时的处境。     建国初期,咱们的武器装备那真是 “万国牌”,从国民党手里缴获的,还有抗战时期留下的,来自十一个国家八十多个厂家,光是子弹型号就五花八门,后勤保障难到头疼。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一开始用的重机枪大多是老旧的 24 式马克沁,也就是仿制的水冷式马克沁,不仅笨重,火力持续性也不如人意,面对美军的优势火力,机枪手往往是敌人重点打击的目标,伤亡率很高。     直到 1950 年冬季,苏联开始援助咱们 36 个师的制式武器,其中就包括郭留诺夫重机枪,这才让志愿军的重火力有了质的提升。     这种重机枪用的是 250 发弹链供弹,理论射速能到每分钟七百发,火力又猛又持久,比之前的马克沁强了不少。     但对志愿军战士来说,最贴心的还是前面那块防盾。     可能有人会说,防盾才三公斤左右,能挡住啥重火力?可在朝鲜战场的步兵对战中,大部分伤亡其实来自流弹和弹片,而不是直接命中的大口径炮弹。     志愿军的阵地大多在山地,重机枪一般部署在反斜面或者战壕里,主要任务是压制敌人的步兵冲锋,这时候防盾就能挡住对面射来的步枪弹和手榴弹碎片,刚好护住机枪手的上半身。     很多老兵回忆,有时候美军的子弹打在防盾上 “铛铛响”,虽然吓人,但就是打不穿,靠着这块钢板,好几次都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     而且郭留诺夫的防盾设计很实在,观察口大小刚好够用,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严重阻碍视线。     机枪组一般是三个人,射手负责射击,副射手负责供弹和观察,指挥员协调指挥,三个人配合默契,完全能弥补防盾带来的视野局限。     反观之前的马克沁,虽然也有防盾,但整体太笨重,转移阵地时需要好几个人抬,往往没等架好就成了敌人的活靶子,防盾的作用自然发挥不出来。     郭留诺夫就灵活多了,轮式枪架能快速转移,拆了轮子也能人力扛着走,在山地阵地战里,能迅速变换射击位置,既保证了火力压制,又能靠着防盾保护自己,这也是它广受好评的关键原因。     郭留诺夫重机枪在朝鲜战场的出色表现,也直接促进了我国53式重机枪的诞生。     53式重机枪作为新中国第一款制式重机枪,继承了郭留诺夫的设计特点,包括那个实用的防盾。     这款重机枪后来还参加了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无论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且高寒缺氧的中印边境地带,还是在热带雨林的越南山地,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评论列表

张衡
张衡 3
2025-11-11 14:31
军迷连连看有一集就专门介绍了这款机枪的防盾,北约标准7.62弹打不穿的,只留一个小印。防弹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