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国防部消息 2025年11月19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向乌克兰出售

美国国防部消息 2025年11月19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向乌克兰出售价值1.05亿美元的“爱国者”防空系统维护设备。这笔交易紧随今年8月底另一笔1.791亿美元的“爱国者”系统维护军售,显示出美国在对乌军事援助上的持续动向。 表面看美国在加固乌克兰的防空盾牌,细看账单却发现欧洲国家成了掏钱的主角。丹麦、荷兰和挪威为军售提供担保,美国则提供贷款支持,最终资金将从欧洲流向美国军火商。这种“曲线援助”模式让欧洲既付钱又担责,而美国军工厂商稳赚不赔。 爱国者系统确实能拦截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但现实远比理论复杂。每套系统需要80名美军顾问驻场维护,这种“隐形存在”让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风险悄然上升。更棘手的是,乌军可能面临数年的装备真空期——雷神公司年产能仅12套,现有订单已排到2027年。 乌克兰的防空网络正变成一场经济消耗战。用价值400万美元的PAC-3导弹拦截廉价的无人机,这种不对称对抗让基辅难以承受。俄军近期调整战术,在哈尔科夫方向日均发射20枚伊斯坎德尔导弹,专门打击乌防空系统换装的时间窗口。 美国军援政策始终在战略投机中摇摆。特朗普政府一面要求欧洲承担主要责任,一面又因政府停摆导致50亿美元军火卡在审批环节。这种反复无常使得乌军前线部队连民用对讲机都不得不投入使用。 深层次看,军售背后藏着更残酷的算计。美国军工复合体成为最大赢家,雷神和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从援乌资金中获取超170亿美元收益。军火商雇佣的游说团队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影响政策走向,这场代理人战争某种程度上已成他们的印钞机。 当乌克兰前议长遇刺身亡、国内贪腐丑闻发酵,西方援助资金被曝通过虚报采购价格流入私人腰包,军援的实际效果愈发存疑。欧盟官员不得不警告基辅“必须证明自己值得信任”。 战场上的每一枚导弹都在重塑地缘政治格局。欧洲启动防务自主化,美国战略信誉持续受损,而乌克兰在盟友的算计与承诺之间艰难求存。军售数字背后,真正决定战争走向的或许不只是武器,还有国际政治中日益稀薄的信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美陆军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