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美科技竞争:进入“机器人决赛圈” 多家美国科技巨头(如特斯拉、波士顿动力、A

中美科技竞争:进入“机器人决赛圈” 多家美国科技巨头(如特斯拉、波士顿动力、Apptronik 等)联手向国会和白宫施压,要求制定“国家级机器人战略”,公开把中国机器人产业列为头号竞争对手。 美巨头集体“坐不住”本身说明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实现“规模+成本+场景”的三重超越,正从制造优势向标准制定、生态主导升级。美国想复制当年“芯片联盟”围堵模式,但在机器人领域“软件强、硬件弱、应用少”,能否借国家战略扳回一城仍待观察;对中国而言,保持创新节奏、巩固供应链安全,就能在这场“科技马拉松”继续领跑。 背后释放出三条明确信号: 1. 中国已从“跟跑”变成“领跑” - 2024 年全球新装工业机器人 54.2 万台,中国独占 29.5 万台,占比 54%,连续 12 年全球第一;工厂里每两台机器人就有一台“中国造”。 - 人形机器人赛道中国更呈“爆发式”:2025 年销量预计破 1 万台、同比增 125%,融资 153.5 亿元人民币,专利超 4 万件,而美企同类机型仍停留在实验室或小批量展示。 - 成本优势巨大:美系同类机械臂价格是中国的 2 倍以上,人形机器人 Tesla Optimus 目标售价 2–3 万美元,宇树 G1 仅 9.9 万元人民币,性能却不逊色。 2. 美国产业链出现“空心化”恐慌 - 硬件量产能力掉队:美国企业擅长 AI 算法与软件,但零部件、整机制造高度依赖亚洲供应链;中国则形成“核心零部件—整机—场景落地”全链条闭环,政府 1380 亿美元产业基金持续输血。 - 下游应用规模悬殊:2024 年中国在运行机器人存量 202.7 万台,是美国的 9 倍;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美企担心“一旦断供,自家工厂先停产”。 - 政策真空焦虑:日、欧、中均有国家级产业路线图,美国却缺乏统筹,企业只能联名要求设立“联邦机器人办公室”、给予税收减免和研发补贴,以“抢救式”追赶。 3. 中美科技竞争进入“机器人决赛圈” - 机器人被双方同时定义为“下一代基础设施”和“新质生产力”。美国国会报告直言,“输掉机器人就等于输掉 AI 实体化、输掉未来制造命脉”。 - 华盛顿已把机器人与半导体、量子并列纳入对华出口管制讨论清单;中方则继续扩大开放应用场景、加速迭代,形成“市场—数据—迭代”飞轮。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28
用户18xxx28 3
2025-11-20 19:31
直接来一场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