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走出不寻常路线!与美舰在巴西“会合”,巴西这下左右为难 当中国海军"方舟丝绸之路"医院船将于明年1月停靠里约热内卢的消息传出,这场看似寻常的港口访问背后,实则暗流涌动。 巴西政府批准文件中平静的措辞,掩盖了长达数月的内部审查和军方无声抵制。更耐人寻味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海洋考察船"罗纳德·H·布朗"号也获准停靠巴西港口。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两国在拉美地区日益激烈的战略博弈。 环球时报报道称,这艘中国海军医院船(图1)9月提交申请,直到11月13日才获批准。与此同时,美国科考船的同期抵达,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对冲行动"。 巴西总统卢拉在地区事务上的立场为这场博弈增添了新的变数。他在近期哥伦比亚峰会上的发言直指美国:"政治问题不能用枪支解决",并主动提出调解委内瑞拉与美国的紧张关系。 这番表态与巴西批准中美舰船同期访问的决定,共同勾勒出卢拉政府在中美之间寻求战略平衡的外交路线。 不过,这种平衡术实施起来并不轻松,既要应对国内军方的担忧,又要在两大国之间周旋。 中国海军医院船此次拉美之行具有特殊意义。从访问路线来看,从太平洋岛国瑙鲁、斐济、汤加,到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再到南美洲的巴西,这条航线勾勒出中国在拉太地区不断延伸的战略足迹。 特别是对尼加拉瓜的访问,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到访该国,这种"首次"在拉美地区接连出现,表明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其海洋战略。 美方的应对同样值得玩味。"罗纳德·H·布朗"号(图2)作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最大的研究船,以其科研属性弱化了军事色彩,却承载着不亚于军舰的战略使命。 这艘配备先进传感器的科考船经常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实际上成为美国维护地区存在、收集海洋数据的重要平台。美方选择在此时部署科考船,既是对中国海军行动的回应,也是对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再确认。 这场围绕港口停靠权的博弈,折射出拉美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港口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在巴西和秘鲁的关键港口项目,为其海军活动提供了支点。 而美国则通过加强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禁毒巡逻和军事存在,试图遏制中国影响力的扩张。双方都在运用各自的优势:中国以基建和贸易开路,美国则依靠传统联盟关系和军事合作。 巴西在这场博弈中的选择尤为关键。作为地区大国,巴西既希望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取经济实惠,又不愿过度刺激美国。2023年中国海军高级代表团访问巴西,双方就南大西洋非法捕鱼和技术合作进行会谈,标志着两国防务交流重新激活。 与此同时,巴西也谨慎地维持与美国的传统关系。这种平衡策略虽能获得短期利益,但长期来看,巴西必须在中美之间做出更为明确的选择。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中美舰船同期停靠巴西港事件(图3),是全球南方秩序重构的一个缩影。巴西作为金砖国家成员,其外交选择影响着发展中国家阵营的整体走向。 中国通过医疗外交、基建合作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介入,逐步瓦解美国在拉美的传统优势;而美国则试图通过气候合作、科研交流等软实力手段维持影响力。这种竞争正在改变拉美地区的权力结构,促使各国重新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 这场围绕巴西港口的访问权争夺,既展现了中美竞争的多维性,也揭示了全球南方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择困境。当军舰和科考船相继驶入巴西港口,它们带来的不仅是各自的使命,更是两个大国对世界秩序的不同想象。而巴西的选择,将不仅影响拉美地区的权力平衡,更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全球南方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