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强烈反对。 这不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强烈反对。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外交会议,而更像是一次“定点狙击”的表演。 G7外长刚在德国柏林落座,声明就火速出炉,措辞锋利,指向明确,几乎所有“火力”都集中在中国头上。 从经济补贴到台海局势,再到南海航行自由,七国集团像是事先排练好了一样,轮番上阵。 然而这场“表演”,中国不仅看穿了,而且回击得干脆利落——用的是事实、法理,还有不容忽视的战略定力。 G7的声明乍一看像是在宣扬“全球和平”,但真正的焦点却是对中国的连环指控。 比如,他们说中国搞“不公平竞争”,靠政府补贴推动新能源产业。这话听起来挺有“正义感”,可问题是,现实并不站在他们这边。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新能源车的出口占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这靠的不是补贴,而是完整的产业链、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庞大的内需市场。 中国电动车的成本优势来自“效率和规模”,不是所谓的“政策操控”。 再看台海问题,G7惯性操作,又把“台海和平稳定”挂在嘴边,却偏偏绕开了一个最基础的事实——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不是中国的“单方面说法”,是联合国体系的共识,也是中美建交的政治基础。 G7却试图混淆视听,把责任推给中方,实属颠倒黑白。 至于南海,他们又老调重弹,说要维护“航行自由”,但现实是,中国一直恪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未阻碍正常的航行活动。 真正制造紧张的,是美国军舰和侦察机的高频率进出,是域外国家在这里搞所谓的“联合军演”。 看清楚了,这份声明不是出于和平的愿望,而是一次典型的地缘政治操作,是西方国家抱团对中国进行舆论围堵的“冷战翻版”。 这份声明虽然盖了“七国”章,但内部其实并不铁板一块。 美国是主导者,毫无疑问,自从特朗普回归白宫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变得更加“直接”——要压中国,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拉小圈子,把中国挤出去。 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多个场合都强调“去风险”战略,其实就是“去中国化”的另一种说法。 欧洲几国呢?德法意表面附和,心里却五味杂陈,一边担心中国新能源产业冲击到本国制造业,一边又不敢真得罪中国市场。 德国的大众、法国的空客都在中国吃着大蛋糕,真要脱钩,企业第一个不答应。 因此这些国家的态度很微妙,说白了就是“嘴上强硬,心里打鼓”。 日本则是在“借船出海”,它想利用G7这个平台给中国制造压力,尤其是在东海和台海议题上,试图拉拢盟友为自己壮胆。 这种“小算盘”,在国际舞台上并不新鲜。 加拿大的角色就更清楚了,外交上跟着美国走,是它一贯的路线。 这次发声,更像是为了转移国内经济通胀和政治不稳的焦点,找个“国际议题”来刷存在感。 G7七国说得热闹,但不是所有人都买账。 在同一场外长会议上,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态度就很耐人寻味。 印度外交部干脆表态,不会加入任何“制裁俱乐部”,他们坚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巴西外长也不留情面地指出:“这些表态缺乏客观依据,不能代表全球共识”。 这就暴露出一个现实:G7想代表“国际社会”,但真正的“国际社会”并不认同它们的立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眼中,这种“集团对抗”的做派更像是旧时代的遗物。 就连西方内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德国媒体指出,长期对抗中国将严重冲击德国的出口型经济。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也毫不掩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称“谁离开中国,谁就离开了未来”。 资本的选择,从来不骗人,政治可以高谈阔论,企业却要看订单和利润。 面对G7的高调施压,中国的反应没有情绪化,而是逻辑清晰、态度坚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直截了当地指出,G7这类言论完全是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其涉华内容充满偏见和虚假信息,中方坚决反对、绝不接受。 中国强调不惹事、不怕事,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但也绝不会容忍任何国家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利益。 这种回应,不只是对G7的反击,更是对全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愿意合作,但不接受讹诈。 G7这份声明,表面上看是一次“外交联合发声”,实际上不过是旧套路的翻版,打着“全球责任”的旗号,干着“集团对抗”的老把戏。 可世界已经变了,今天的国际关系,不再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而是要看谁能真正解决问题、带来发展。 G7如果继续抱着冷战思维固守“小圈子”,不仅拉不住中国,反而可能把自己越推越远。 中国不是一个喜欢对抗的国家,但也从不怕对抗,时代的列车不会停在某个站台等谁迟到,谁还在搞“围堵”和“脱钩”,谁就会被时代抛下。 世界的未来,不该也不能由七个国家说了算,全球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前提是,得先放下那副“老大哥”的架子。 信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