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当年抗美援朝为什么谈判,不谈判可能结果不同,原因如下:兵力方面,中朝联军总共有1

当年抗美援朝为什么谈判,不谈判可能结果不同,原因如下:兵力方面,中朝联军总共有180万人,志愿军就有135万 新中国刚刚成立,隔壁半岛就硝烟四起,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突然杀到鸭绿江边,中国硬是顶着装备差距,将志愿军陆续派往战场,到1953年4月志愿军兵力已达135万。 人数确实多得吓人,可打到后来,大家发现人多也不是万能药,于是谈判成了当时最现实、也最聪明的选择。要是死磕到底,结局真未必是现在这样。 兵力看着吓人,装备差距才是真麻烦。别看到1953年4月底中朝联军总兵力已达180万人,其中志愿军135万,但人多还得看家伙硬不硬。 美军一个师火炮顶得上志愿军一个军,飞机更是成倍地甩,天上美军上千架飞机转圈,而志愿军空军1950年12月才首次参战,初期参战飞机数量远不足两百。 打仗不怕苦,但没家伙撑腰,真就是赤膊上阵。那会儿美军“绞杀战”天天上演,炸桥炸路炸补给线,志愿军后勤损失一半都算好的。 很多时候,战士们能吃上口炒面和冻土豆就算不错,补给跟不上,子弹和粮食都紧巴巴。拖下去,消耗的不是士气,是整个国家的底子。谈判,其实就是一场理智的自救。 战争不光消耗兵力,掏空的还是老百姓兜里的钱。那几年,抗美援朝战争耗费巨大,1950年国防费用就达28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1.1%。这种压力放在一个刚“站起来”的国家身上,份量可想而知。 可中国那时候硬是边打边稳边建,1951年工农业总产值反而涨了19%。硬气是真硬气,但也不能指望无限硬撑。 更重要的是,据官方统计志愿军伤亡36万多人,阵亡11.5万,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英雄一个个用生命写下的牺牲,才让人明白,战争不是数字游戏,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牵挂。 倘若不谈判,长期消耗下去,牺牲只会更多。 打和谈,这事儿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毛泽东当年就明确表态:“时间要打多久,我看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是美国的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这种“能打、敢打”的决心,正是谈判的坚实基础。美方一度妄想以三八线划线,中方直接回怼,配合夏秋攻势,光是那一年就让对方损失了15.7万人。 拳头硬了,对方自然得回到桌前。1953年,双方围着战俘问题拉锯,中苏朝一磋商,金城战役一开打,南朝鲜军直接被收拾了一大波,这才让美方坐下来认真说事。 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美国确实打出过核讹诈的牌,艾森豪威尔就任后就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讨论使用核武器,美军甚至将核弹头运往冲绳基地并进行模拟核打击训练。 只是因中朝军队构筑的坑道防御削弱了核打击效果,且顾虑苏联核报复才未敢实施。真要不谈判,局势很有可能失控,打成“世界大战”也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抗美援朝的谈判不是谁认怂,而是看清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胜利。把对手耗到谈判桌前,本身就是实力的体现。谈判背后,是国家的谋算和担当,也给后来中国的和平建设留出了喘息的空间。 若是当年头脑一热,真不谈判死磕到底,战线无限拉长,吃亏的还得是咱们自己。历史一次次证明,能打才有资格谈,懂得适时收手,才算真正的赢家。 回头看,抗美援朝以谈判收尾,是战略上的稳准狠,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打仗不是比谁头铁,懂得止损,才是大国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