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钢铁巨龙穿岩越壑、贴地飞驰99公里——筑就喀斯特山地上的工程传奇

2025年11月底,中国西南的喀斯特山区又将诞生一项工程传奇——盘兴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作为贵州省“市市通高铁”的收官之作,这条全长99公里的铁路,桥隧比近91%,是目前贵州高铁中桥隧比最高的线路。

当列车飞驰的节奏,取代溶洞中暗河的流水声,贵州建设团队用数年时间,在这片喀斯特地貌上书写了穿岩越壑的工程传奇。

盘兴高铁纳怀河特大桥(左)、水兴高速纳怀河大桥(中)和兴清快速通道(右)并驾齐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朝富摄

环保之路:对青山绿水的承诺

要理解盘兴高铁的建造难度,首先要读懂它脚下的土地——喀斯特,这是水与石灰岩数亿年博弈的产物。在这里,地表峰丛如涛,地下的溶洞如蜂巢,每一滴雨水都可能成为“地质陷阱”的制造者。在这样的地质中修高铁,犹如在一块巨大奶酪中钻孔架桥。

“选线时,我们的地图上画满了红色禁区。”中铁二院高级工程师、超前地质预报项目经理王波回想着那张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勘察图。高铁沿线分布着5处风景名胜区、2处自然保护区、2处森林公园、2处地质公园及16处水源保护区或集中式水源地。

线路还需绕开采煤区留下的采空区——那些被掏空的地下空间,并要应对瓦斯、危岩落石、软岩变形、滑坡、膏盐腐蚀性、膨胀性岩土及高陡边坡防护等一系列复杂地质问题。

其中,最棘手的是岩溶,最终勘察数据显示,不到100公里的线路上,竟藏着600余处大小溶洞,平均每公里就有6个“地下空洞”。

设计团队用三年时间完成这场“迷宫寻宝”。他们带着地质罗盘在山间徒步,用钻探机向地下深处探取岩芯,反复比选后敲定线路。“每一米的走向,都是‘生态铁路’对青山绿水的承诺,也承载着安全与责任。”

挑战之路:极限设计攀陡坡

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工程师们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采用30‰的极限坡度设计。

“就像人跑步、骑车一样,遇到一个特别陡的坡,就得使出浑身解数。”中铁二院高级工程师、盘兴项目部总工程师赖新军解释道,对于高铁来说,30‰就是这个“特别陡的坡”,也是高铁正常运营坡段中的极限指标。“这一坡度连续使用普遍不超过4公里,但在盘兴高铁上,最长达7公里。”

将线路整体标高提升,是为了尽量避开地下水对结构的长期侵蚀。“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建设之敌。”赖新军的这句话,道出了喀斯特地区铁路建设的核心难题。

如何在这样的大坡道上架设千吨重的箱梁,成为另一个世界级挑战。为此,中铁三局与中铁科工联合研发了新型设备JQSD900架桥机,它是国内首台可实现900吨双线、600吨单线箱梁架设的大型机械设备。

这个“超级装备”能在有限空间内完成机械架梁,甚至在隧道口仅3米处实现精准架设,既加快了施工进度,也节约了成本。

穿越之路:跨过密布的溶洞暗河

盘兴铁路穿行于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复杂、地质多变,桥隧工程成为全线推进的关键。全线共设正线隧道38座,总长68.513公里;正线桥梁46座,总长20.675公里。桥隧比近91%,创下贵州高铁新纪录。

以保田隧道为例,全长11203米,这是极度复杂的岩溶地质。施工中遇到67个空腔溶洞,其中可溶岩段长达9693米,占隧道全长的86.5%。

这意味着隧道大部分区域都分布着不规则的溶洞、暗河、溶槽,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风险极高。

“其中最大的溶洞高度达到68米,相当于一栋20多层的大楼。”中铁建大桥局盘兴高铁站前二标总工程师王伟回忆到,突然掘进到如此巨大的地下空间,连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为之震撼。

穿越这样的溶洞,不仅需要勇气,更依赖技术。建设团队采用了隧道内架桥、桩筏结构等特殊工程措施,并设置引排水廊道,确保结构安全与排水通畅。

此外,综合运用地质雷达、TSP(隧道地震预报)、瞬变电磁测试等地球物理探测手段,提前识别前方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或富水区。再结合超前钻探法与掌子面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通过“物探—钻探—现场判识”综合预报体系,如同为隧道装上“CT扫描仪”,在开挖前就摸清前方地质情况。

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稳推进”的原则,并设置进出口、横洞、斜井等6个作业面同步施工,形成多线并进的“地下突击队”,全力保障工程进度。

创新之路:中国基建的智慧结晶

在这场与喀斯特地貌的较量中,中国工程师不仅建成了一条铁路,更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纳怀河特大桥的82米高空心薄壁墩采用翻模技术施工,主跨112米连续梁则运用挂篮加悬臂矫正技术,两项工艺均获得专利。

针对岩溶地质研发的桩筏结构处理技术,已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并推广应用于其他项目。

同时,围绕大调整量无砟轨道技术开展的科研课题,为同类工程储备了关键技术。

“极不容易、极不平凡、大有作为。”贵州铁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卫东用三个词概括了这段建设历程。

他表示,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喀斯特高原上,每一条铁路的诞生,都是一次挑战自然天堑的工程奇迹。

当钢铁巨龙以250公里的时速,穿行于喀斯特的地下迷宫与地表峰丛之间,它已成为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十三五”交通扶贫“双百”工程的关键一环,盘兴高铁不仅为贵州“市市通高铁”画上圆满句号,更在中国山区高铁建设史上,刻下了深刻的“贵州印记”。(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祝庆庆杨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