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门广阔 互联网媒体人
阿根廷前总统提醒米莱保持清醒不要飘,和中国做生意带来的好处千万不能忘。
这几天,特朗普和米莱终于达成了贸易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阿根廷对美国的商品,包括机械、药品,化学品以及牛肉、猪肉、家禽等了开绿灯。
而美方则承诺取消对“某些稀缺自然资源”,和“未获专利的药品”征收的对等关税。
这项协议看起来似乎各有让步,但其实被阿根廷国内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对美国的偏向性极强,因为取消关税并不意味着阿根廷对美国输出的商品会有巨大增长。

就阿根廷能卖的主要商品譬如牛肉而言,美国自己就是最大生产国,而包括巴西在内的竞争对手也在往美国卖,市场占比还更高。
阿根廷如今农业占GDP总量的6%左右(2021年曾经高到过15.7%),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比大约10%,其实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还比较不错的,但和实力雄厚的美国依然没法比。
美国的农产品因为规模和技术、资本方面的优势,比阿根廷本国的会更有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就贸易协议而言,阿根廷农民等到的可能不是在美国市场扩大份额的机会,而是美国对这个南美国家逐步加深的控制和掠夺。
当然,号称“阿根廷特朗普”的现任总统米莱,断然否认美国将在协议中占主导地位,称美国“能拿出的东西更多”,但他这种说法最终还得经济数据来证明。

用贸易协议让阿根廷单方面打开了市场,美国并不满足,又撺掇起阿根廷和中国疏远,对此,阿国内很快就出现了警惕的声音。
阿根廷前总统马克里,近日就对米莱发出忠告:切莫切断和中国的经济联系,因为中国比起美国来是一个更加互补的贸易对象。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阿根廷一旦屈服于美国的施压疏远中国,其国内大宗商品出口将遭到严重打击。不卖给中国,阿根廷的农产品还能卖到哪去?
马克里是阿根廷中右翼政党“共和国方案党”的创始人及领导人,曾于2015年至2019年担任总统。此外他还是米莱的长期政治盟友,在2023年米莱竞选期间,外界普遍认为正是他帮忙缓和了后者对华的强硬言论,为其胜选发挥了关键作用。

其实马克里自己对中国的态度也有个变化过程,上任总统之初他也曾批评和怀疑中国,甚至冻结中资项目,对中方的正常航天设施进行调查。
马克里也曾被奥巴马和特朗普两位美国总统接连施压,要求断绝和中国的往来,但他并没有彻底和中国闹僵,而是在2017年对华展开了国事访问,并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
到了2018年,阿根廷的经济形势恶化,马克里扩大了与中国的货币互换规模以增强外汇储备。同时阿根廷农产品相继拿到了中国市场的准入资格,这些都对于稳定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美国当时也不是没有动作,还在第一个任期内的特朗普,为了救援亲西方的马克里,主导了对阿的500亿美元IMF救助计划,其中美国自己的出资约占15%。
这是冷战后美国对拉美国家的最大单笔援助,然而计划最终并没有成功,因为它包括了财政紧缩和市场改革等条件,被认为太过苛刻而引发了抵制。

可以说美国对于阿根廷当年的危机,并没有帮上什么忙。因为国内形势最终还是没有达到人民的期望,马克里在2019年被左翼总统费尔南德斯取代。
虽然马克里政治光谱上是右翼,但他当年说过一句话:“中国发展得越好,阿根廷也就越好。”这应该并非客套,而是在位期间亲身经历之后的心得。
所以看来他希望传授给米莱的经验,其实很简单,就是务实地以本国利益为上,不要轻易站队。
中国在各种意义上都是阿根廷重要的伙伴,不光是牛肉和大豆的最大市场,甚至这个国家面值最大的2万比索钞票,都是由中国的公司印制。这并非是该国领导层的个人情感或者政治倾向主导,而更像是“哈耶克无形的大手”自然的选择。
马克里的忠告是经验之谈,不过米莱虽然对美国看起来态度很好,但似乎也并没有到“愚忠”的地步。今年中美之间因为关税战导致美国大豆无法输华,阿根廷政府突然取消了出口税抢夺中国市场。起码从这一点上来看,米莱(或者说他的团队)应该还是国家利益至上的。
考虑到美国方面对阿根廷提供的更多是口头好处,实际能落实的极少,米莱的“背刺”也并不太过分。
特朗普政府此前曾承诺通过200亿美元货币互换与债券购买,支持阿根廷经济,但在米莱领导的执政联盟顺利“过关”后,这个计划就搁置了。目前不清楚这到底是针对阿根廷抓住机会卖大豆的惩罚,还是美国原本就没打算掏这笔钱。

但无论如何经过这次之后,更多的阿根廷人应该懂得比较了,尤其是该国的有识之士,他们或许能看得清阿根廷到底需要一些什么东西,才能走出恶性循环。
牛肉、大豆、锂矿……不论从矿产还是农产品来说,阿根廷这个国家都理应是富有的,却多年一直贫穷。
经济结构单一,高度依赖低附加值的原始资源出口,加上左右翼政府交替上台,总要否定对方的政策,就让这个国家很难抓住产业升级的机会,只能在全球产业链底层挣扎。
不管阿根廷的执政精英们有没有雄心和毅力来进行产业升级,起码稳定和旺盛的中国市场需求和工业产品,可以保它在这片富饶之地上更体面的生存。就此而言,不管哪个总统上台,只要治理一段时间国家,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无论走哪条路,最终都绕不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