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院士+1!同济大学怎么样?30年破除技术垄断,这才是工科生理想院校!

2025年11 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揭晓,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当选的消息,让无数人把目光投向这所顶尖高校

2025年11 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揭晓,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当选的消息,让无数人把目光投向这所顶尖高校。

对高三考生和家长来说,这绝不是一则普通的科研新闻——一位院士几十年深耕科研、倾情育人的故事背后,藏着同济大学最核心的办学密码,更藏着“选大学到底选什么”的答案。

李国强院士带领的团队长期从事结构工程与工程防灾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几十年来,始终致力于将高层钢结构、钢结构抗震、钢结构抗火和结构抗爆安全的研究为己任,他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个同济人用专业与坚守为国家建设安全领域铸就一层“钢筋铁骨”的时代缩影。

李国强院士的科研人生,从一开始就和“为国攻坚”绑在一起。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敏锐发现我国钢结构抗火研究的空白,率先牵头开展系统研究,解决了防火涂料性能定量评定的国际难题,让我国在这一领域直接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更让人动容的是他的“破垄断”执念:看到国外减震技术在国内垄断,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消能+承载”双功能金属构件,性能比国外产品提升10倍以上,不仅拿下国家技术发明奖,还通过国际竞标中标菲律宾重大工程,在千余项工程中实现产业化应用。

从上海崇明的钢结构火灾倒塌预警试验,到地震区高层建筑协同抗震技术的突破,再到服务奥运、世博等重大工程,李国强院士的每一项研究都紧扣国家需求。而这背后,离不开同济大学对“科研服务国家”理念的坚守。对考生来说,这意味着你进入的不只是一所大学,而是一个能对接重大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

更打动家长和考生的,是李国强院士“把教学当天大的事”的育人初心。手术后第二天打着吊针改论文,从机场拎着行李直奔学生组会,把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开设“结构抗火设计”等前沿选修课…… 这些细节不是偶然,而是同济师资的缩影。学校现有46名双院院士(含双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像李国强一样,既是科研界的顶流,也是课堂上的“教书匠”。

李国强院士团队更藏着同济的“平台优势”。这支团队承担了3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拿下98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美日专利,却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氛围。而同济全校更是如此:拥有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华为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每年科研经费充足,仅2024年总经费就达到152.84亿,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项目资金和国际交流机会。

对考生来说,选大学本质上是选“成长土壤”。同济大学给学生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名校光环”:是像李国强院士一样“为国攻坚”的格局引领,是“科研+教学”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是对接重大工程的实战机会,更是“大师引路、团队托举”的成长环境。

在这里,你能学到的不只是专业知识,还有“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以及“服务国家需求”的家国情怀——这些品质,会让你在未来的就业和深造中,始终拥有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