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安徽阜阳太和县肖口镇卫生院因墙上一则红色标语“把病看好是本事,把病人留住是艺术”被推上风口浪尖。网友拍摄的视频中,该标语与卫生院横幅同框,引发广泛质疑。部分网友直指其潜台词是“留住病人的钱”,批评医院将盈利目的赤裸化;另一部分人则解读为“挽救生命”的医学艺术。卫生院工作人员回应称,标语是近期张贴的,初衷是鼓励轻症患者在基层就医,“让老人少跑路”,但争议已超出预期。

负面联想:商业化的医疗隐喻“留住”一词被关联到“过度医疗”“创收手段”,如网友讽刺:“一天能看好的病,用一年来治愈”,折射公众对医疗机构逐利行为的敏感。
正面解读:生命至上的医者初心支持者认为,“留住病人”指向延长患者寿命、提升生存质量,是医护价值的体现。
核心矛盾:表述模糊暴露沟通鸿沟同一句话衍生两极解读,反映基层医疗机构在宣传时忽视公众心理,未考虑医患信任度薄弱的现实语境。

面对舆论压力,卫生院多次澄清:当地患者多为老年人,往返县城医院耗时费力且成本高,标语旨在强调“小病不出镇”,通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减少患者奔波。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若能在卫生院解决,可避免老人辗转求医。然而,这一本意被语言歧义掩盖,工作人员坦言“是否更换标语仍需商议”。

分级诊疗的落实难题标语初衷符合“基层首诊”政策导向,但公众的负面联想恰恰源于以往“小病大治”乱象,凸显政策推行中的信任赤字。
老年群体的就医痛点肖口镇卫生院服务对象以农村老人为主,他们面临交通不便、数字挂号困难等问题,标语实为对现实困境的回应,却因表述不当被误读。
传播时代的语言敏感性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公共场所标语需兼顾简洁性与无歧义性。此次争议警示机构:宣传需预判大众传播语境,避免引发次生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