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种胃肠息肉几乎100%会癌变!尽早这样做可避免→

随着不规律的饮食结构、快节奏的生活压力逐渐成为常态,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胃肠健康的重要性,并主

随着不规律的饮食结构、快节奏的生活压力逐渐成为常态,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胃肠健康的重要性,并主动通过胃肠镜检查来评估自身状况。许多人在体检报告中第一次遇到“息肉”这个诊断时,认为不是癌症,往往会松一口气。

消化科医生却往往对此保持警惕。因为他们清楚,某些类型的息肉,并不仅仅是黏膜上多出来的一块“肉”,而更像是一封来自身体内部的“预警信”,提示这片区域的细胞正在异常分化和生长,甚至可能已经迈出了癌变的第一步!

01

为什么会长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是指起源于胃肠道黏膜层的局限性隆起病变,本质是黏膜在慢性炎症、遗传背景、饮食刺激或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异常增生。

1.胃息肉影响因素:

其形成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黏膜损伤、胆汁反流液中胆酸和胰酶的刺激、长期抑酸药导致的高胃泌素血症,以及吸烟饮酒等黏膜损害行为密切相关。

2.肠息肉影响因素:

低纤维、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结构、频繁摄入富含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酒精摄入以及长期便秘延长致癌物接触时间,均可促进肠息肉发生。此外,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亦是息肉形成的重要诱因,遗传因素也在部分患者中表现出明确的家族聚集倾向。

02

识别高危息肉,警惕癌变风险极高的腺瘤性息肉

尽管大多数息肉生长缓慢且恶性风险较低,但其向外生长的特性不仅可能引起梗阻和不适,其中一部分还具有潜在的恶变倾向。因此,判断息肉是否需要切除或仅需随访,不能仅凭形态特征,更需依赖病理学鉴别。正因如此,及时发现并处理高风险息肉,已成为预防胃癌和肠癌的关键策略。

胃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及错构瘤性等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被公认为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几乎所有的结直肠癌都起源于此类息肉。临床研究表明,多数结直肠癌的发展遵循以下演变过程:正常黏膜 → 炎性细胞增生 → 腺瘤形成 → 腺瘤癌变。

肠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

肠息肉主要发生于结肠和直肠,常见类型包括:

炎性息肉:多由肠道慢性炎症引发,基本无癌变风险;

增生性息肉:常见于直肠,癌变概率极低;

腺瘤性息肉:占大肠息肉的70%,可进一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等,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

结肠腺瘤是与肠癌关系最明确的前驱病变,应引起高度重视。

胃息肉:大多为良性,但仍需警惕部分类型

胃息肉起源于胃黏膜的异常增生,常见分类包括:

胃底腺息肉:最为常见,多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相关,几乎不会癌变;

增生性息肉:常与慢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癌变率较低;

腺瘤性息肉:虽较少见,但癌变风险较高,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

若身体出现相关症状,往往提示病变可能已超越早期阶段,需尽快就医评估。

03

如果有以下这些情况,则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息肉本身很少引起症状——一旦症状出现,往往提示病变已生长到一定体积、或表面出现溃烂,甚至可能已发生局部癌变。

值得注意的表现包括:

原本规律的排便习惯发生改变,例如突然出现的便秘、腹泻或便意频繁,粪便形态变细或带有沟槽;

无痔疮史却出现便中带血,或反复排出黑褐色柏油样便;

无法用饮食或劳累解释的持续腹部隐痛、饱胀不适;

没有刻意节食却出现体重下降,或化验提示不明原因的贫血。

这些信号即便轻微且间断出现,也建议进行胃肠镜评估,而不是简单地归为“肠胃不好”。

04

查出高风险息肉怎么办,最佳干预时机与方法

低风险息肉,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定期观察,避免不必要的手术。而对于高风险息肉,要尽早切除,内镜下切除是标准且有效的处理方式。

目前的内镜技术已能够高效、微创地完成这件事。对于大多数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可完整切除;对于更大、更平坦或疑似早期癌变的病变,则可运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就像精准地剥离一张病变的“薄膜”,完整保留器官结构,避免外科手术。切除后患者需根据医嘱定期复查,监测其他部位是否再有新发病变。

专家提醒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者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一旦发现息肉,应争取完成病理诊断,明确其类型与风险等级。对于已被确认为高危类型的病变,如腺瘤性息肉、直径≥1 cm或伴有高级别异型增生者,建议尽早行切除处理。即便切除后,患者仍须遵医嘱保持定期随访和长期监测,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