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 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
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
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
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
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心理成长联盟##情感##家庭教育##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