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一支游击队被敌人包围,数次突围皆失败,值此险境,队长不小心摔了一跤,

西凉烟雨色 2025-05-10 16:39:21

1934年,一支游击队被敌人包围,数次突围皆失败,值此险境,队长不小心摔了一跤,竟意外发现了破局之策…… 这起真实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猪仔岽的地方,当时一支100多人的红军游击队驻扎在这里,队长是一个名叫彭胜标的男人。 彭胜标原名彭佑先,福建长汀人,最初是在汀西游击队当游击队员,后被编入红十二军,先后当过排长、特务连长、古城区委书记。 1934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红军面对的局势越发艰难,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中央苏区红军决定战略性转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长征。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中央苏区的红军都转移了,还有一部分红军战士因为受伤等各种原因,留在了苏军。 彭胜标就是留在苏区的一员,他遵循上级指示,带领100多名红军战士在苏区打游击,尽可能的牵制更多敌军,掩护大部队转移。 为了完成牵制任务,彭胜标率领队员频繁出击,给与了敌人惨痛的教训,同时牵制了数倍于自身的敌军。 但同时,游击队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等到大部队顺利转移后,彭胜标便暂停了攻势,率领队伍来到了猪仔岽,准备在这里驻扎一段时间暂做休整。 猪仔岽这个地方是彭胜标特意选的,这里背靠悬崖,两侧是山岗高地,正面则是开阔的平原,彭胜标觉得只需把守住两侧的高地,就能进可攻退可守。 然而,彭胜标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敌众我寡,如果敌人集结重兵从三面同时展开进攻,那游击队的处境将变得非常危险。 当然,这得有个前提,那就是敌人必须提前锁定了彭胜标等人的位置,否则不可能直接派重兵围剿。 不幸的是,彭胜标等人到达猪仔岽后不久,敌人就锁定了他们的位置,并集结了数倍于游击队的兵力进行围剿。 而且,敌人为了防止游击队逃脱,还玩了一出暗度陈仓,表面上派兵前往距离猪仔岽最近的村庄,吸引游击队的注意力。 暗地里则派兵前往猪仔岽东西两侧高地,等将高地拿下来后,正面的兵力才大军压境,彻底堵死游击队的退路。 当敌人发动攻击时,彭胜标等人想走已经晚了,此时敌人已经完成三面合围,只有背面没有敌人,可背面是悬崖,根本就走不通。 值此险境,彭胜标并没有慌张,而是将游击队员分成3队,其中一队负责阻击正面来敌,另两队则同时从东西两侧展开突围。 可惜,由于敌人的火力太强,这次突围行动以失败告终,随后彭胜标又组织了数次突围行动,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随着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彭胜标内心也越来越焦急,他在包围圈内不断走动,仔细观察着敌情,试图找出一条生路。 结果走着走着,彭胜标突然摔倒在地,身旁的队员见状吓了一大跳,还以为彭胜标是被四射的流弹击中了。 好在,彭胜标并不是被流弹击中,而是因为专心观察局势,没有注意到地上有个洞,不小心被地洞给绊倒了。 彭胜标摔的并不严重,很快就站了起来,但起身后的他,却没有继续观察战场局势,而是将目光死死锁定在绊倒他的地洞上。 原因是,刚才彭胜标被绊倒时,将一块石头踢进了地洞中,结果直到彭胜标站起身来,地洞中也没有传来石头落地的声响。 这说明,这个地洞肯定很深,说不定能够藏身其中躲避敌军,想到这里,彭胜标连忙喊来一名队员,让他系上绳子下洞查看一下。 不久后,队员去而复返,并给彭胜标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按照队员所说,这个地洞直通猪仔岽背面悬崖底部,并且不知为何,地洞不是直上直下,而是弯曲着,人能在里面自由通行。 彭胜标听后高兴万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有了这个地洞,就可以完美解决眼前的困境,从敌人包围圈中脱身。 随后,彭胜标立即通知所有队员边打边退,分批次进入地洞,等到所有队员都进入地洞后,最后一个进洞的彭胜标,特意对洞口进行了伪装,以此来拖延时间。 这一举动为游击队争取到了足够的撤退时间,等敌人发现洞口,顺着洞口来到崖底时,游击队早已经消失无踪。 彭胜标等人的成功撤退,可以说完全就是侥幸,若没有那个地洞,若彭胜标没有被地洞绊倒,并借此发现地洞的秘密,那等待彭胜标等人的,很可能就是全员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少将的彭胜标带着好奇再次来到了猪仔岽,想要弄清那个救了他的地洞到底是何来历。 结果得知,那个地洞其实是个盗洞,早年在猪仔岽背面有一处古墓,盗墓贼为了避开守墓人的看守,便挖了这条直通崖底的盗洞,不得不说,彭胜标等人是真的幸运。 作者:西凉烟雨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西凉烟雨色

西凉烟雨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