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是资历最老的一批上将之一,打过无数硬仗,可1955年评军衔时,他却没被评上大将,引起不少人议论。
按理说,他资格、战功都够,怎么就落选了?这背后不是简单一句“运气不好”能解释的,关键战役的失误、长期当副手、派系名额的限制,还有根据地建设的短板,一样都没缺席。
1946年,国共全面内战刚爆发,华北形势紧张,中共中央决定趁势打下大同,拿下集宁,打通晋察冀和晋绥两个根据地。
这个任务交给张宗逊,他当时是晋绥军区的副司令,带着三万多兵力从包头方向出发,目标明确:拿下大同,断掉傅作义的后路。
傅作义也不是吃素的,他手下有新31师等几个老牌部队,经验丰富,打仗的时机本来挺好,张宗逊也准备得挺充分,可就在关键时刻,他做了一个决定:主力不去打大同城里的守军,而是分兵去围新31师,想着各个击破。
问题就出在这。傅作义一看大同没被围死,立刻从集宁调兵回援,他用的是“围魏救赵”的老办法,结果打了张宗逊一个措手不及,三天之内,我军防线被撕开一个大口子,集宁也丢了。
这场仗毛主席很重视,他本来希望这战能形成一个战场优势,结果却成了重大失利。
战后,毛主席评价说:“该厉害的时候不厉害。”意思就是张宗逊在关键时刻下不了狠手,失了先机,这场仗成了张宗逊军旅生涯里的污点,也是后来评军衔时被点名的事。
不久后,1947年,胡宗南带着20万兵力大举进攻陕北,目标就是消灭延安外围的部队,当时负责正面防御的是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还是张宗逊。
他调动了几个旅准备伏击敌人,想着能在南线打个歼灭战,可没想到,他选中的整编48旅只是个诱饵,真正的主力在后头。
结果伏击变成了被围,几千人被打散,这仗一结束,中央立刻调整指挥系统,把西北野战军交给了彭德怀指挥,张宗逊转任副职。
这两场仗一前一后,把张宗逊的“独立指挥能力”问题暴露得很明显,虽然他的军事素质不差,可在大兵团作战中,总是显得稳过了头,有时候该冲的时候他反而退一步,聂荣臻也曾私下评价,说他“打仗太保守,不够狠”。
张宗逊其实一直是毛泽东早期信任的人,他在井冈山时期就跟着毛主席,还担任过毛的警卫营长。
后来又被派到晋绥地区搞游击战,打得很灵活,可随着战争进入大兵团决战阶段,那种小股部队、游击战的打法就不够用了。
像粟裕、陈赓这些人,早早就开始操盘几万、十几万人的大仗,经验上明显更胜一筹。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张宗逊很长时间都在当副职,他在抗战末期是358旅旅长,后来跟贺龙、彭德怀一起进军西北,但始终是副司令、副军长。
相比之下,像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陈赓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都有完整的独立指挥经历。
中央在评定大将军衔时,把“是否有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当成重要标准,这对张宗逊来说,明显吃亏。
到1955年评军衔的时候,中央定下了10位大将的名额,这些名额不仅看个人战功,还要兼顾“山头”,也就是不同根据地、不同红军出身的代表性。
张宗逊虽然在西北作战多年,但他是红一方面军出身,而西北野战军的名额早被许光达定了。
许是红二方面军出来的,能代表一个系统。而红一方面军已经有了谭政、罗瑞卿、陈赓等多位大将,如果再加一个张宗逊,名额就严重失衡了。
当时军委内部有明确分配机制,红一方面军人多势众,但中央又怕引起其他派系不满,所以必须给红二、红四、甚至红二十八军这些出身的将领也安排一定比例。
张宗逊虽然资历老,但在派系平衡上处于劣势,竞争不过许光达。
再从根据地建设看,张宗逊也没有太突出的成绩,抗战时期他带的是358旅,主要在晋绥根据地活动。
他们曾多次对日作战,打击伪军,但发展根据地的能力有限,对比之下,陈赓在太岳根据地迅速扩军建政,黄克诚在苏北建立起完整的群众武装体系,都比张宗逊有代表性。
在军委高层看来,军衔评定不是只看你会打仗,还要看你是否能建政、搞政工、带队伍。
军委历史研究部的回忆资料里提到,评军衔不仅看战场表现,还综合政工、后勤、群众动员、干部培养等能力。
张宗逊这些方面确实不够突出。比如,谭政就是靠政工系统里的领导地位评上大将的,张宗逊在这些方面的履历就显得单薄。
说到底,张宗逊没评上大将,并不是说他没功劳,只是到了评军衔的那一年,他过往几场战役的指挥瑕疵、性格上的“稳重”、缺少独立带兵打大仗的履历,再加上名额和派系分配的掣肘,让他最终错失机会。
当然,他依然是被高度肯定的将领,毛主席晚年提到张宗逊时,说他“忠厚”,还说“在大西北是个顶梁柱”。
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排在所有上将之首,这也说明组织对他过往战功和忠诚的充分认可。
参考资料: 《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转角遇到鬼
上将没有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