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朝鲜半岛冷得像块铁,没人料到,美军在联合国旗号下会一路越过三八线,

平南 2025-05-14 14:18:08

1950年冬,朝鲜半岛冷得像块铁,没人料到,美军在联合国旗号下会一路越过三八线,打到鸭绿江边。

毛泽东一句话定了调:“不能退。”几十万中国志愿军翻山越岭,夜里急行军,白天埋伏,就为了挡住这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

七十多年后,韩国的官方研究首次改口:这场仗,中国不是“支援”,是主力。

1950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扭转了战局,朝鲜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眼看就要跨境南逃,李承晚急着“统一半岛”,美国更是趁势北上。

10月,美军推进到中朝边界,飞机飞越鸭绿江,轰炸中国境内桥梁,中国东北,那时正是全国工业重地,占全国三分之一产值,如果朝鲜成了美军基地,中国国土就没了缓冲。

10月8日,中央军委正式命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担任司令兼政委。10月19日,志愿军夜渡鸭绿江,秘密入朝。

全军要求沉默行军,鞋底缝布,不能有一点动静,他们没坦克、没重炮,连飞机也一架没有,装备靠缴获,粮食靠背,一路打一路走。

志愿军先和南下的美军遭遇于云山,美军第八集团军被打懵,一度误以为只是小股部队,没当回事。

很快,志愿军连续发动几次大规模战役,战线从清川江打到咸兴,整整推进上百公里,联合国军第一次全面败退,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意识到对手不是朝鲜军,而是另一股力量。

1950年底,彭德怀亲自上阵指挥第二次战役,歼敌5万,第三次战役后,联军被赶回三八线以南。

此时,美军也终于承认中国大规模参战,联合国在1951年初开会,匆忙通过一项决议,把中国定为“侵略者”。

但这场表决没经过辩论,中国和苏联都没到场,韩国跟着支持美国立场,但几十年后才有人站出来说,这个决定很不靠谱。

2024年3月,韩国历史教育协会在一场公开研讨会上正式发布研究结果: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出动将近300万人次,参战规模最大、战斗密度最高,是真正的正面主力。

协会明确表示,志愿军不是“被动卷入”,而是“独立作战,不受朝鲜指挥”,这个说法颠覆了几十年来韩国课本里写的“支援”叙述。

韩国军史研究中心同时公布了新的统计数据,战争三年,死亡人数超过400万。

中国方面阵亡将近20万,伤残超38万;美军死伤16万,其中阵亡5.4万;韩军死伤62万;朝鲜方面数字不详,但伤亡也达数十万。

这不是简单的军事介入,是血淋淋地正面对撞,尤其中国志愿军,每次冲锋都以人力对抗机械化军队,代价极大。

那几年,美军内部分裂严重,国会反战声浪高涨,杜鲁门撤了麦克阿瑟,换人上台谈判,可谈判桌上一拖再拖,一直到1953年才签停战协议,朝鲜半岛就此划线,战争结束。

多年以后,美国学者称这是“美军最不愿回忆的战争”,韩国当年课本里的说法一直把韩军当主角。

但2020年后,随着档案解密和舆论开放,韩国本国学者开始重新研究这场仗。

2023年,韩国国防研究所公开承认: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已基本失去作战能力,接下来三年,是中国军队撑起了整个北方战线。

过去没人敢公开讲这些,一是怕引起国内争议,二是美韩同盟关系不能碰历史神经,但近年来,韩国学界越发关注朝鲜战争的“真实构成”。

他们发现,早期教科书描述太简化,有意回避中国的角色,现在,一些中学和大学历史课程已开始加入志愿军相关章节,不再将其一笔带过。

韩国的年轻人也在关注这些变动,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讨论长津湖、上甘岭战斗记录,一位韩国历史博主写道:“我们过去总说美国打得好,但谁知道那年冬天,几十万中国人顶着冻伤扛住了美军。”

他这条评论被转发十多万次,引发不少争议,也让人开始重新思考“战争真相”。

这场战争带来的,不只是地理边界的划分,它改变了国际格局,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通过这场战争,确立了国际上的强国地位,也拉开了中苏博弈的帷幕。”

苏联虽然口头支持中国,却始终按兵不动,只提供了一些技术和装备,战争打完,中国对苏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朝鲜战争之后,美国也重新估计中国的实力,原以为“新中国打不了仗”,结果一打就是三年,而且硬生生打成平局。

美军打到三八线就停住,再也没越雷池一步,对中国来说,这不是胜利,却也不是失败,是用血换来的尊严。

韩国2024年公布的这批研究资料,还指出中国参战是基于“国家安全”,不是像西方媒体说的“趁火打劫”。

他们引用当年中国军方报告称:“美军过鸭绿江,中国不战必亡。”这与美方当年提出的“中国破坏和平”的定性完全不同。

这场战争还没真正画上句号,韩朝之间没有签和平协议,中国和美国当年也只是停火。

但今天,历史的线开始被拨开,韩国人开始正视,中国不是“旁观者”,志愿军穿棉袄、扛步枪,跟飞机坦克硬碰硬,付出巨大代价。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