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贴治小儿营养不良
中医视小儿营养不良叫“疳证”,认为疳证是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导致气液消耗过度,脾胃虚损而致。临床上,常分为积滞伤脾、脾虚气弱、气血两虚等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是由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或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使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消耗自身的组织,出现消瘦、发育不良以及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多发生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医统称为“疳”。
小儿营养不良常因先天发育不良、摄食不足、挑食偏食或其他慢性疾病所引起。具体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母乳量不足,单纯以粥、米糊或奶糕等碳水化合物喂养,使食物中蛋白质、热量不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2.婴儿断奶前未加辅食,突然断奶或断奶后喂养不当,使营养吸收不足。
3.小儿偏食、挑食,多吃香甜零食,降低了食欲,不愿吃饭菜等主食,影响了正常进食量。
4.早产儿摄食量不足。因为早产儿生长发育比一般小儿更快,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5.小儿患慢性腹泻,使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减少,或患结核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易发生营养不良。
6.小儿患有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等,身体的营养物质为寄生虫所吸收,亦可导致营养不良。
敷脐几种疗法
一、药物:杏仁、桃仁、山栀子、皮硝各十克,白胡椒七粒,葱白(每根寸许)七根,鸭蛋(弃黄取青)一个,白酒五毫升。
1、药理分析:
杏仁、桃仁:含脂肪油和蛋白质,可润燥、活血,常用于皮肤干燥或瘀血相关问题。
山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毒引起的红肿、疼痛。
皮硝(芒硝):软坚散结、清热消肿,常用于外敷缓解局部肿胀。
白胡椒:温中散寒,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常用于外感或局部寒湿问题。
鸭蛋清:清热解毒,常用于外敷以减轻炎症。
白酒:作为溶剂,帮助药物成分渗透皮肤,同时具有活血作用。
2、制法:前五味药研细末,加葱白捣烂,再加入鸭蛋、白酒调拌均匀,然后用纱布扎成两饼。
3、用法:外敷神阙、命门二穴,二十四小时后取下。用于小儿疳积。
二、药物: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十克,炒鸡内金、炒莱菔子、生栀子各五克。
1、药理分析:
焦山楂:擅长消肉食积滞,帮助消化油腻食物。
炒神曲:有助于消化饮食积滞,特别适合面食积滞。
炒麦芽:主要用于消米面食积,同时可疏肝解郁。
炒鸡内金:增强消化功能,尤其对食积不化、小儿疳积效果显著。
炒莱菔子:帮助消食除胀,特别适合食积气滞引起的腹胀。
生栀子:清热泻火,帮助化解食积引起的内热。
2、制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3、用法:以上药适量加开水调成膏状贴于脐中,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换,五次为一疗程。用于疳积。
三、药物:桃仁六克,杏仁六克,大黄六克,山栀子六克,芒硝六克,鸡蛋白一个,面粉适量。
1、药理分析:
桃仁:活血化瘀,常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疼痛、肿块等症状。
杏仁:润肺止咳,同时也有助于润肠通便。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常用于治疗便秘、腹胀、热毒等症状。
山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毒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芒硝:软坚散结,清热消肿,常用于外敷缓解局部肿胀,内服可润肠通便。
鸡蛋白:清热解毒,常用于外敷以减轻炎症,同时提供营养支持。
2、制法:前五味药共研细末,加入鸡蛋白、面粉调匀备用。
3、、用法:直接敷于脐部(冬天可稍加温),可加布带固定,二十四小时后除去,敷后出现青紫无妨,约十至十五天可自行消退,每隔七天用药一次。用于疳积,一般三次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