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今天报道:“美国跨党派众议员宣布将于本月到访中国,成为自2019年以来,

天天纪闻 2025-09-11 17:40:37

德国之声今天报道:“美国跨党派众议员宣布将于本月到访中国,成为自2019年以来,首度有众议员正式访华。”   这次访华代表团的构成本身就透着股矛盾劲儿。按说跨党派代表团应该两党成员均衡,但实际上是以民主党为主导。   领头的亚当・史密斯是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民主党领袖,而共和党那边参与的人不多,军事委员会主席罗杰斯更是直接拒绝参加,这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 共和党对这次访华更多是持观望态度。   这也难怪,今年前 8 个月两党在涉华议题上的投票分歧率高达 73%,能凑出这么个代表团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有意思的是亚当・史密斯本人的转变。2023 年他还坚决支持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可到了 2025 年,却成了呼吁中美恢复对话的急先锋。这种转变不光是他一个人的事儿,实际上反映了美国精英阶层对华认知正在发生变化。   以前不少人觉得对华强硬就能解决问题,可这几年贸易战打下来,大家慢慢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说起来,这次两党能在访华这事上达成有限共识,经济压力是重要推手。今年 5 月中美在日内瓦的经贸会谈达成了关税暂停协议,美方取消了 91% 的加征关税,中方也相应取消了 91% 的反制关税。但这只是暂时的,很多企业还是盼着能彻底取消关税。   尤其是那些在华有大量业务的美国企业,还有中西部农业州的议员,他们背后的选民靠出口吃饭,对华关系搞僵了,损失可不小。所以这些议员推动对话,其实也是为了自家选区的经济利益。   安全方面的考虑也不容忽视。美国防部发布的 “印太战略 2025” 报告提到,过去一年美军与中国军队在南海近距离互动事件同比增加 17%。   这么高的互动频率,万一出点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导这次访华,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想恢复军事热线,降低南海和东海的误判风险。毕竟真要是擦枪走火,对谁都没好处。   不过这事儿也透着美国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的角力。特朗普政府一直在搞 “对等关税” 那一套,把对华 “对等关税” 税率从 34% 先后提升到 84% 和 125%。   可这套政策现在麻烦不小,正面临联邦法院的挑战,最高法院 10 月就要裁定这项政策的合法性。要是裁定特朗普输了,他那 “对华强硬” 的人设可就崩了,到时候再想跟中国谈,姿态也得重新摆。   国会选在这时候派代表团访华,多少有点绕开行政部门自己行动的意思。他们嘴上说是为了中美关系,其实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11 月韩国就要举行 APEC 峰会,要是能促成特朗普和中方高层会晤,那可是大功一件。   所以这次代表团就像先遣队,去探探中方的口风,也测试一下中方对高层接触的态度。   中方这边态度也很明确,欢迎对话但不是无条件的。已经提出了取消 “芬太尼关税”、停止额外加征 “港口停靠费用” 等具体要求。这意思很清楚,要谈可以,但美方得拿出实际行动,不能光说不练。   这次代表团访华聚焦三个领域:军事互动、经贸争端、科技合作。这几个领域都是中美关系中的难点。   军事上要恢复沟通机制,经贸上希望能把关税暂停变成长期政策,科技上虽然分歧大,但也想找找有限合作的可能。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美国要求中方解除对稀土出口的管制,中方则坚持要求美方取消对半导体设备出口的限制。稀土是美国军事工业的命门,半导体则是中国科技自主的生命线,谁都不肯轻易让步,谈起来肯定少不了拉锯。   但不管怎么说,能坐下来谈就是好事。毕竟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美这两个大国要是老对着干,受伤的可不只是两国自己,整个世界经济都会跟着遭殃。   从政治角度看,这次跨党派访华也反映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复杂性。特朗普想靠对华强硬巩固自己的支持率,但国会有自己的考量。   尤其是那些来自摇摆州的议员,他们更在意选民的实际利益,而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这种行政和立法之间的张力,有时候反而能让美国的对华政策不至于完全跑偏。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对这次访华抱太高期望。毕竟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还是主流,73% 的分歧率摆在那儿呢。   共和党内部对访华的态度就很冷淡,这意味着后续要形成实质性的政策共识难度很大。   而且特朗普政府的态度也不明朗,虽然他自己说可能近期访华,但对国会的这个跨党派行动没直接回应,谁也不知道白宫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   不过话说回来,政治不就是在曲折中前进吗?这次 6 年来首次的众议员正式访华,至少说明美国内部还是有理性的声音,知道对抗解决不了问题,对话才是正道。   尤其是在南海军事互动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太重要了。万一因为误判擦枪走火,那可是谁都承担不起的后果。

0 阅读:118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