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印度仅70公里,环境恶劣的地方,全世界都认为无法居住,然而我国花了20年,

红日观全局 2025-09-23 14:02:12

在距离印度仅70公里,环境恶劣的地方,全世界都认为无法居住,然而我国花了20年,耗资千亿,成功建造了一座城市。   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茫茫戈壁上,距离印度实控线仅70公里的地方,夜晚的狮泉河镇亮起一片温暖的灯光。   这片海拔4300米的土地曾被联合国认定为“生命禁区”,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冬天冷到能冻裂石头,全年八级大风刮足九个月。   但就是在这里,中国用20年时间投入千亿资金,让一座拥有两万四千多常住人口的城市从红柳滩上拔地而起,成为阿里高原上最耀眼的明珠。   狮泉河镇的故事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65年,一群建设者带着简陋的工具来到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他们要在这里搭建起边疆治理的根基。   当时最大的难题是冻土层,铁锹挖下去只能留下一个白印,建设者们就用柴火烘烤地面,等冻土稍微融化再接着施工。   1966年,阿里地委和专署机关从昆莎迁到这里,第一批土坯房沿着新藏公路铺开,一条几百米长的马路成了最早的街道,横跨狮泉河的大桥成了连接两岸的生命线。   那时全镇人口不足三千,大家谁也想不到,半个多世纪后这里会发展成西藏西部的中心城市。   让这片土地焕发活力的,是一代代建设者攻克环境难题的智慧。最让人头疼的是风沙,每年春天黄沙能把刚盖好的房子埋掉半截。   2015年,从陕西来援藏的林业局局长韩俊文带来了青海杨树苗,他琢磨出独特的“沟状种植法”,用挖掘机挖出半米深的土沟,把树苗种在沟里挡风。   这个法子让树苗成活率从原来的20%一下子提高到90%,现在走在狮泉河镇的街道上,两旁的班公柳和青海杨随风摆动,累计种下的785公顷林木像绿色的屏障护住了这座城市。   2017年“一河两岸”工程完工后,3万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带沿着河岸铺开,曾经干涸的河滩变成了居民散步的好去处。   城市发展的根本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狮泉河镇藏布社区,住着藏族、汉族、维吾尔族等15个民族的居民,大家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衬。   社区里的次仁加布曾经是低保户,2013年政府把生态农业园的蔬菜大棚分给贫困户打理,他学会了种植技术,后来又搞起藏香鸡养殖,现在每年收入近七万元,还雇着十几个乡亲在大棚干活,每人每天能挣两百元。   这个社区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节日里各族群众一起唱歌跳舞的场景,成了边疆和谐最美的画面。   科技让“生命禁区”有了烟火气。以前阿里人吃菜全靠从千里之外的新疆或云南运,冬天一颗白菜能卖到几十块。   现在生态农业园里165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智能大棚里的草莓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电脑设定好程序就能自动浇水施肥。   这些在高原长出的草莓能卖到六十元一斤,依然供不应求,不仅让当地群众的菜篮子丰富起来,还带动了一百多人稳定就业。   2022年全镇实现5G网络全覆盖,看病可以远程连线内地专家,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教室跟着城里老师上课,曾经遥远的“天上阿里”变得越来越近。   这座边境小城的发展,藏着中国边疆治理的智慧。对比印度在边境地区匆忙修建的军事据点,狮泉河镇的建设更注重民生根本。   2024年投入使用的物流园吸引了近百家企业入驻,让札达苹果、野血牦牛肉这些高原特产能快速运往全国各地。   昆莎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从2010年的一万多人次增长到32万人次,新藏公路改扩建后,货车从新疆叶城到狮泉河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当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这里,他们说“家乡发展好了,谁还愿意背井离乡”。   如今的狮泉河镇,超市里蔬菜水果琳琅满目,文化广场上老人孩子自得其乐,产业园区的厂房里机器轰鸣。   从最初的几排土坯房到现在“三横三纵”的城市路网,从煤油灯照明到供暖供氧全覆盖,从风沙肆虐到绿树成荫,这座城市的每一点变化都在诉说着中国人改天换地的决心。   在距离印度仅70公里的边境线上,狮泉河镇的灯光不仅照亮了高原的夜空,更照亮了边疆发展的道路。   参考资料:噶尔县政府新闻网,狮泉河镇从一无所有到插翅腾飞

0 阅读:0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